标签:
国情海外旅游文化杂谈风景情感原创摄影建筑 |
分类: 驴影浮光 |
各地为了传流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样式都保存有一定规模的老城。上海的城隍庙、北京的后海、东京的浅草,还有还有,丹麦奥尔胡斯的“Den Gamle By”。
虽然奥尔胡斯的老城已经退化成实际无人居住的民俗博物馆或门票100克郎的旅游观光景点,但文化的差异和涵盖丹麦人300年来居住文化的魅力还是可以令东方人感到十分惊奇。漫步其间,或可恍惚感觉到自己也跨着泥泞的长筒马靴与用礼帽压住蓬头的安徒生迎面擦肩而过,或可企望拐过一个街角就可看见蜷缩在屋檐下卖火柴的小女孩……
圣诞节前夕,丹麦语学校为学生们组织了一次免费的参观活动。虽然早就听说奥城有这么个有趣之处,但并没有猴急着去,心里就好象北京人并不用急着去逛故宫一样坦荡、塌实。
还没走进老城,街角的报亭已经风味十足了。
围墙上的木雕令人联想起芦沟桥上数目不清的石狮子。
300年前还没有楼房,大坡度的屋脊在多雨地区有很实在的实用理由。
赶过来怀古的当地人也为数不少,但不知道那些被父母用婴儿车推来的小家伙们在这里能否留下些人生记忆。
我们的导游虽然费尽苦心尽量使用最简单的丹麦语词汇来说明自己古代文化的灿烂之处,但无奈一行留学生的丹麦语水平太可怜了,大家还是听得一头雾水,只是出于礼貌伸长耳朵、睁大眼睛,在导游停顿的间隙装相地点点头。
中央广场还算辉煌的吧。
屋檐下的走廊和一段年代久远的楼梯。
磨房内外。
磨房内景。
安徒生时代的丹麦街景。
有钱人家精铜制的门把,常被人摸的一侧亮锃锃的如镀金一般。
平民家的大门。
建筑的抱脚。
柳树的枝条分割着灰暗的天空。
茅草屋顶的农舍。
丹麦是一个绝对没有地震的国家,所以砖墙不用错缝,可以砌出各种图案。
歇息在水中和屋脊的小生灵们,被游人的慷慨喂养得很肥硕。
旧日的庭院。
老式的抽水机,看着格外亲切。
墓碑作坊。
昔日的商店橱窗和招牌。
时间不多,文字写得零散、乏味,但关于老城的后续还有很多,以后陆续贴上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