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植物的天堂(一)

(2008-10-24 14:01:00)
标签:

海外

旅游

深度游

原创摄影

文化

休闲

植物

城市规划

杂谈

分类: 鸥家植物角

我在10月10日的博文《废物点心·大树·尚小》中提到那天在我家附近散步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公园。

今天,我要在此庄严而神圣地拨乱反正、平反昭雪:称其为公园实在是大不敬和亵渎,因为这里不是一座普通的公园。

即使你可以随便在里边牵着你不可一世的大丹犬、搔首弄姿的贵妇人遛遛弯,领一群紧跟在你屁股后面的智障儿童在大草坪上尽情地翻跟头、做游戏,用轮椅推着你的奶奶或曾祖父出来享受阳光对满头稀发的梳理,腻腻歪歪地搂着你刚泡上的女友(或男友)眼巴巴盼着日落西山,斜偎在长椅上掏出夹着臭奶酪的黑酸面包、就着一本花哨的丹麦文杂志津津有味地啃你的午餐,最不济也邂逅一只业已擅自以这里的主人自居的黑白纹“豹猫”、被她玩弄一番感情后还觉得很有情调……,但我还是要明确地做出一个具有科学发展观的定论:这里是一座名副其实的

我一直不敢贸然动笔触犯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神灵,因为实在太深奥、太玄妙了。相形之下我的植物学知识少得象个三岁的孩子,弄不好留下以讹传讹、百密一疏的笑柄,甚至挂一漏万的千古遗憾。

转念一想,天已降大任于鄙人也,既然已经苦了吾心志、劳了吾筋骨……,也罢,我就造次一回,分四个部分陆续把这个园子写出来晒一晒吧。

第一部:总体,第二部:树木,第三部:岩石园,第四部:温室。

各位耐心点,这总比水浒、三国之类的章回少多啦。 

Aarhus象一把弗拉明戈舞娘手中百变灵动的折扇,在Jylland(日德兰半岛)濒临波罗的海的东海岸呈半月形展开。市政大厅和火车站一带为扇柄的轴心,几条大道自东向西如扇骨一般放射状伸展到全市各个角落,最后由内环和外环快速交通线完美地描绘出扇面的边缘线。                                         

 

植物的天堂(一)植物的天堂(一)

                           西班牙的国粹弗拉明戈舞以明快、火辣著称

 

奥尔胡斯大学的中心园区坐落在城市北部的一个山包上,从市中心可以通过两三道山梁(现已辟为城市街道)“爬”上去。就在从市中心通往大学校园的中途,一道两山夹一谷的深壑里隐藏着一片城市的绿肺。这里不但地势低洼,而且坡度陡急,不适于人居住宅用地的建设,而辟为城市绿地则正可谓“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语出明·计成《园冶》)。

从绿地西侧外面的马路上向内眺望,可以感受到绿色世界的神秘莫测的魔力:           

植物的天堂(一)

 

从绿地内向园外仰望可以发现:南部与外部的地势落差很大: 

植物的天堂(一)

 

西部次之:      

植物的天堂(一)

 

而北部和东部几乎与外界的地面持平:   

植物的天堂(一)

 

植物的天堂(一)

 

该绿地东西长、南北短,两头稍收缩,形状有如一个椭圆的橄榄球。遗憾的是我多次寻找全园鸟瞰图未果,因此不知道其总面积,甚至连园子的名字也还没搞明白。

园子入口有多处,其中西北角的一处离我家最近。该入口附近有数棵参天大树,使得这里即使在大白天里也看着阴森森的,加之前方的地势突然下沉、几棵阔叶树起到“障景”的作用,给人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的错觉。站在这里你很难想象园子里究竟能藏几只鸟。

这里地势较高,占地面积虽不大,但植物种植密集。选用树种多为高大乔木,而且树龄较高,树型十分高大,目的无非是阻隔人的视线、起到内外屏障的作用,使园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空间。

这里可以看作是全园的第一梯次,一部长篇经典歌剧的序幕。            

 

植物的天堂(一)

    

走出树荫来到坡下,眼前豁然开朗,有点好不容易从颐和园仁寿殿后幽暗的假山中转悠出来,一眼撞见波光粼粼的昆明湖的那种感觉。

眼前没有湖泊,令人眩晕的阳光下,舒懒起伏的大草坪芳草茵茵,丰茂的老树有如中世纪金铠加身的骑士,或在古堡前默然伫立、或在疆场上放马跃蹄。你有时眼中会重现巴斯腾、里杰卡尔德和古力特“荷兰三驾马车”在绿茵场上风驰电掣的英姿,有时又要提防林间的灌木丛里随时钻出一个发稍上沾着细草棍儿、腰下飘着碎花裙的小妞冲你扮个搞怪的鬼脸儿。

行里人一望便知这里是一座典型的英国式风景园林。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经我仔细勘察后发现树木的种类何其繁多,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植物造景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里又十分类似起源于美国波士顿的树木园。

这一带占地面积辽阔,视野舒展,风景资源丰富。大面积的草坪上疏密参差地布置着大小乔木、灌木、园林小构和艺术雕塑,令置身其中的你痛感步移景转、目不暇接。特别是在秋季,这里的风景因树种丰富而变得色彩斑斓,红、橙、黄、棕、褐、青、绿……象是打翻了大自然的调色板。

这里构成了全园的第二梯次,也是整部歌剧高潮跌宕的“戏胆”部分。                         

 

植物的天堂(一)

                   

植物的天堂(一)

        

植物的天堂(一)

 

植物的天堂(一)

           

植物的天堂(一)

           

植物的天堂(一)

          

植物的天堂(一)

 

植物的天堂(一)

          

植物的天堂(一)

 

植物的天堂(一)

 

站在园北的高地朝下方辽望,园内地形的梯次分明、错落有致:          

植物的天堂(一)

 

在绿地底部的狭长地带中,自西向东不规则地星罗棋布着三处微型湖面,老北京人习惯叫“海子”。三个海子就象一母同胞的兄弟,虽然血脉相连——相互之间由密草掩映、时明时暗的小河沟串通,但面目、形态、氛围和秉性却又各不尽同。

这里可以视为全园的第三梯次,也为整部歌剧演奏出了剧终前的最强音。

“东海”是一处山石池,驳岸垒天然石料施以变化,湖中一湾置巨石为岛,形成“池上理山”之妙境。湖面静谧,野趣横生,多少有些模仿日本、中国等东方园林的意味和痕迹,也许是为了刻意体现“东海”之“问名心晓”的匠心吧。  

植物的天堂(一)

         

植物的天堂(一)

           

“东海”的西端架着一座木结构小拱桥,是全园少有的几处园林建筑之一。白色的桥身、浅黄色的小树,多少可以调剂一下“东海”的寂闷和阴郁。那娇小的桥身尺度、羞涩的桥拱不是有些东洋味儿吗?          

植物的天堂(一)

 

“中海”的水面比“东海”宽敞了些,加之湖岸周围大树不多,湖面较明快,驳岸也较规整。一群在水中怡然自得的鸭子为湖面增添了几分生趣和嬉闹,玉立在岸边水汀中修长的茅苇打破了画面的呆板和单调。          

植物的天堂(一)

 

“中海”与“西海”之间的河道很狭小,一度几乎迷失在丰密的草丛之中。                    

植物的天堂(一)

 

“西海”的东端(下游)建起一座拦水坝,使“西海”能够保持一定的水位。           

植物的天堂(一)

 

“西海”湖面的面积最大,芦苇荡、树岛构成“深柳疏芦”的景致;水面聚分有致、动静兼得,看来设计者也深谙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聚则浩淼旷荡,分则迂回曲折。”的理水之法。周边的高矮树木情态各异,或趋、或离、或遮、或倚、或近窥、或远眺,令人伫望久了也变成树木一般在此地生根、难以挪步。           

植物的天堂(一)

          

植物的天堂(一)

          

植物的天堂(一)

         

植物的天堂(一)

 

植物的天堂(一)

       

植物的天堂(一)

                

最令人称奇的是在这条深沟沟里也发现了我的吉祥物——白头鸥的倩影。这些小精灵偏安一隅,早已忘却了当年的鸿鹄之志,优哉悠哉地起飞、打圈、翔落,安闲地消着食,活脱一群北京大爷养熟的家鸽。

“白头鸥”这个昵称本是我来丹国前即兴起的,看来还真是歪打正着了。          

植物的天堂(一)

         

植物的天堂(一)

这种野生动物与人工饲养动物混居的场面也算是园林“借景”手法的一种延伸吧。          

 

植物的天堂(一)

 

“西海”继续向西延伸,逐渐萎缩成一条小河沟,最后在一畦荒草中蜿蜒几下,源头就不知所踪了。           

植物的天堂(一)


大风车是欧洲庭园中常见的标志性景物:            

植物的天堂(一)

 

通往Aarhus老城(现已辟为博物馆)的绿地出入口很有几分情调:           

植物的天堂(一)

 

绿地的西南角有一座利用地形因地制宜修建的下沉式露天剧场,十二级台阶蕴涵着什么典故或特殊含义吗?虽然这里所袒露的线条过于人工化,与全园风格相比略显生硬和突兀,但其便利的功能性却是不容忽视的,夏天的夜晚一定是市民们聚会和消夏的好去处。设计者有意将其安置在邻近路边的一隅,一是为了避免破坏全园的气氛,二是便于外人从园外发现这个场所。          

植物的天堂(一)

 

植物的天堂(一)

 

植物的天堂(一)

 

与露天剧场对应的绿地东北角是一座小型的主题玫瑰园,几何格网、绣花棋盘式花坛,带有典型的法国勒诺特式园林风格。遗憾的是这一处“园中园”在深秋的季节里早已褪尽了夏日亮丽的盛装,多少显露出简陋而破败的景象:           

植物的天堂(一)

                                

植物的天堂(一)

勒·诺特(Andre Le Notre 1613 一1700) ,路易十四的宫廷造园家,西方园林史上罕见的天才,近代欧洲古典园林的创始人,后世称他为“王之造园师,造园师之王”。其园林设计风格不仅代表着法国文艺复兴时期造园的精华,而且是替代意大利台地式园林而风行全欧造园界的一大样式。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和凡尔赛花园等。         

植物的天堂(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