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著名作家孙犁、徐迟的“再婚闹剧”

(2008-10-05 10:53:51)
标签:

回忆叙述

革命时代

中国文学

情感

著名作家孙犁、徐迟的“再婚闹剧”   著名作家孙犁、徐迟的“再婚闹剧”

 《哥德巴赫猜想》作家徐迟,电脑综合症在武汉自杀, 右图“富士康”改成“武汉大楼”即可                           

   学生时代读过著名作家孙犁的课文《荷花淀》,清美的文字,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感情生活。毕业后我看了一本他的小说集,保持了那种“荷花淀派”的温煦风格。报告文学作家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家喻户晓。两位名家的老伴去世后,他们无意中滑进了一出再婚的闹剧。

    先说孙犁吧,这个善良的、土气的老革命,为了有个“老来伴”,经人介绍和一个具有农妇气质的女工人结婚,婚后不久,“老伴”暴露了贪财的本性,全盘控制了他的工资、稿费收入,这使孙犁很不满。回想和前妻患难与共、拖儿带女的岁月,一分钱分两半化,现在自己的钱还没到手,就率先被“老来伴”截流,去向不明----这样的“人生伴侣”有什么意义?他在组织的干预下,强行和她办理了离婚手续。至于是否像现在盛行的支付“妇女损失费”,我不得而知,但我想,那些被“截流”的个人收入怕是有去无回了。后来,他找了个女保姆照应自己,安享晚年。

著名作家孙犁、徐迟的“再婚闹剧”    著名作家孙犁、徐迟的“再婚闹剧”    著名作家孙犁、徐迟的“再婚闹剧”
善始善终,孙犁有馆        徐迟笔下人物成铜像          这个慈眉善目女性,往往是再婚坑人的源流

    徐迟呢,住在武汉的一栋高楼大厦里,时常有各界人士出入,并不寂寞。其中有两个女性接触稍多些。一个年近40的妇女见一位20多岁的姑娘,和这个文化老头眉来眼去,以“老作家稿费多多”为诱饵,做了红娘。徐迟以为在自己晚年找到了“红颜知己”“美妙爱情”,老夫少妻,多么幸运啊。可是好景不长,少妻并不把他当一回事,从来没有认为他的作品有什么好看的,不过是有一些钱罢了。在她的眼里,徐迟不是作家,而是一个职业好、有存款的老头子。仅此而已。这样,艰难的“闹剧”进入高潮,并结束了。老作家是否损失了金钱,没有报道,不过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有些答案根本不需要动脑筋回答。

    虽然孙犁、徐迟两个文学名家,分别处于不同的时代——一个是计划经济、一个是市场经济,上演了身心俱惫的再婚的闹剧,但和今天千千万万再婚的“惨剧”“悲剧”相比,还是幸运的。惨在何处?悲在哪里?恶骂连天,大打出手,恐怖威胁,破财伤身,殃及亲友。

    尤其是拿了证的“妻子”“爱人”“女人”“伴侣”“老婆”,为了最大数量地榨取、夺取、盗取“老公”“丈夫”的钱财,不择手段,血肉横飞,以“受害人”“感情专一”“伸张正义”的站不住脚的借口,暴跳如雷,疯狂咆哮,施展拳脚……

    原配的丧偶不是过错,原配的离婚才是过错,离婚后的结婚是错上加错,再婚者的结婚简直是罪恶。去年我看两本中外故事画本,发现一些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居然未婚,或在原配逝世后单身生活,有的请自己的亲戚如表妹照顾生活起居,他们过得很坦然愉快,不仅健康长寿,而且在岁月不饶人的“中年”“老年”阶段事业取得成功。有人说,人家是名人,我们是普通人,不能跟名家学。其实错了,普通人经济短缺,生活中问题更多,更加缺乏“再婚”破财伤身折磨心灵的基础、条件,容易引发“悲剧”“惨剧”,而不是一般的再婚“闹剧”。所以,普通人对待再婚一定要比功成业就的“名人”,更加谨慎,慎之又慎。

                                                          2008.10.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