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旅行漫记  林东(三)

(2013-08-30 13:48:22)
标签:

鸡冠壶

花押

执壶

三彩盘

双陆棋

分类: 五色游记

辽上京博物馆  文物

 

辽上京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很有趣的是,展厅里并不阻止拍照,二、三、四层的展厅关着灯,任由参观者自己去开灯,随便拍摄,完全是自助参观。这是我有生以来最自由的一次参观博物馆的经历。

来到二楼的第二展厅,厅门虚掩着,我试着推开,里面一片漆黑。看看没人看管,我想可能塞外的博物馆就像我们生活在草原上那样任由往来,遂在门里墙边摸索到一组开关,随手打开,居然使整个展厅亮了起来。

这里的展品主要有辽上京城建饰物残件;有装饰华丽的马具和古老的铁犁,有充满游牧民族生活气息的茶末釉鸡冠壶和三彩盘、执壶、玩具等精美陶、瓷器具;还有镌刻着契丹字和汉字的铜铤、银铤;以及官府印、私人花押印等众多出土文物,反映出当年辽上京城各阶层的生活状态。

http://s16/mw690/5c3b7174tx6Cf35I6p97f&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白釉印花大盘  象牙骨梳  骨簪  铜勺  粉盒

 

http://s3/mw690/5c3b7174tx6Cf39BFWWb2&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铁犁头 三股叉 等

 

http://s9/mw690/5c3b7174tx6Cf3d4JNSd8&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瓷玩具

 

鸡冠壶是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也称为马镫壶皮囊壶,是仿自契丹族传统使用的各种皮囊容器。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用具有着独特的风格,酒壶、水壶等盛装液体的器具为了携带方便、制作简便,多采用皮袋制成。陶瓷器是后来推广使用的生活器皿,造型上有很多传统用具的痕迹。鸡冠壶呈扁圆体,外形如两块整片皮子前后加皮条缝合的皮袋子,在加条和缝合处还有针眼,形成由皮壶演化的鲜明痕迹。鸡冠壶虽然并不用于马上携带,但皮袋上部的提系或环梁仍保留下来,做成板平的半云头形或满弓式提柄,与壶顶上部另一边直立的管式短流相连接,很像公鸡的顶冠,故而得名。鸡冠壶大多为白釉、黄釉、绿釉,且施半釉,具有民族特色。一般分五种式样:扁身单孔式、扁身双孔式、扁身环梁式、圆身环梁式、矮身横梁式。考证鸡冠壶的年代早晚,是以壶身保留皮囊特点的多少来区分。这种辽代特有的鸡冠壶在已发现的辽墓中多有出土,但辽国灭亡后很快就在世上消失了。

http://s12/mw690/5c3b7174tx6Cf2PN5i39b&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茶末绿釉鸡冠壶

 

这里所谓的“管式短流”,我想也就是俗话所说“壶嘴”的一种样式,如同后文中所述执壶有短流、长流、短直流、弯流等等样式的壶嘴。

http://s8/mw690/5c3b7174tx6Cf3kyr8X27&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

 黑釉罐

 

茶末釉是一种中国瓷器,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如茶叶细末,绿者称茶,黄者称末,古朴清丽。茶末釉起源于黑釉,相传是在烧制黑釉瓷时因过火而出现的新品种,而是无意间烧造出来的。

螭吻,又名鸱尾、鸱吻,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早时为鸱尾形,一说为蚩(一种海兽)尾形,象征辟除火灾。后来式样改为折而向上,像张口吞脊一般,因此得名“鸱吻”,又称“龙吻”。

传说中螭吻被认为是的第九子,它平生好吞,所以安排它在建筑物的屋脊上,以口吞脊,并以宝剑固定。螭吻属水性,用它来镇邪、避火。

http://s1/mw690/5c3b7174tx6Cf2UuRQAa0&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螭吻鸱吻

 

螭吻表面有龙纹鳞甲,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口吞正脊。龙吻不但是一种重要的建筑装饰物,而且由于它衔接了殿顶正脊与垂脊间的重要关节,具有使殿顶更加封闭、牢固和防止雨水渗入的作用。

http://s7/mw690/5c3b7174tx6Cf2XR1X0d6&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琉璃建筑饰件

 

展柜里的几件琉璃建筑饰件,虽然残破,但仍遮掩不住当年曾经辉煌壮丽的影姿。

http://s12/mw690/5c3b7174tx6Cf2Z34GD9b&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地面装饰石块

 

http://s2/mw690/5c3b7174tx6Cf2ZOhUJc1&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残石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上的釉色,后来泛称唐代彩陶。唐代彩陶的釉色有很多种,但主要以黄、绿、白(或绿、赭、蓝)三色为主,故称为三彩。由于实用性较差,唐三彩则主要用于随葬,即冥器和俑。

http://s8/mw690/5c3b7174tx6Cf3g0pKff7&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三彩碟

 

展示的一件包银马镳和铁制马衔虽然锈蚀严重,但仍能看出它的主人生前对于马具的偏爱。镳和衔,其实统称就是马嚼子,“镳”是马嚼子两端露在马嘴外的部分,镳在马口外,衔在马口内。

http://s15/mw690/5c3b7174tx6Cf3vwQVgfe&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包银马嚼子

 

http://s5/mw690/5c3b7174tx6Cf49jEji84&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缨罩

 

http://s13/mw690/5c3b7174tx6Cf45A5Fa7c&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马铜铃饰

 

http://s16/mw690/5c3b7174tx6Cg44qqo72f&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马胸带白玉饰

 

http://s5/mw690/5c3b7174tx6Cf45ESDGc4&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马络头笼头铜饰

 

花押是现代的个人签名,中国古代从唐代就有了“花押”。宋代时,签名花押的风气非常流行,不少文人墨客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花押印。当时皇帝老儿的花押被专家们称为“绝押”,它的字形有点象写得结构松散的“天”字,又象一个简写的“开”字,实际是由“天下一人”四个字组成,以四笔写成。由此来看,辽人似乎深受宋人影响,亦颇喜“花押”。如是,宋气数将尽,辽亦难避灭亡。

http://s5/mw690/5c3b7174tx6Cg4qQa1u04&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花押印

 

http://s16/mw690/5c3b7174tx6Cf3zpxYX0f&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临潢府军器库印

 

http://s16/mw690/5c3b7174tx6Cg3W1ZJJ3f&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契丹文篆书陶印


http://s11/mw690/5c3b7174tx6Cf4fGYFsda&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匣板

 

古代银铤出现在唐、宋、金时期,银铤作为古代的流通货币,被国家储备、民间窖藏,甚至作为上贡、进奉的礼品,很多都錾有铭文、标记。

http://s2/mw690/5c3b7174tx6Cf3DLevL41&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银铤

 

http://s2/mw690/5c3b7174tx6Cf3DQWaZc1&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契丹文铜铤

 

到了宋代,它又多了一种功能:国家和地方税收的特种货币,民间持有则为已纳税的凭据。由此即衍生出一种专用的南宋出门税银铤。

http://s15/mw690/5c3b7174tx6Cf3GixFcee&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崇宁四年英州银铤

 

银铤的形状有圆首束腰、平首束腰和弧首束腰几种。元、明以后的类似银块,则称为银锭、元宝。

http://s2/mw690/5c3b7174tx6Cf3HFzEZ41&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天宁节银铤

 

执壶又称注子注壶,是隋代出现的酒具。唐早期时,执壶形状为盘口、短颈、鼓腹、曲柄、假圈足,圆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唐中晚期执壶的式样有短流、长流、曲柄、直柄等;五代至北宋时期,壶身渐高,壶体通常压46条瓜棱,流呈微弯细长,曲柄高过壶口,底为圈足并配有注碗;元代执壶则多为玉壶春瓶式,弯流与壶颈之间以S形饰件相连;明、清之后,造型增多,多用作茶具。

http://s1/mw690/5c3b7174tx6Cf3SSAX6f0&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执壶 温碗

 

注碗是碗的一种式样,亦称“温碗”,是温烫酒的一种器具,与注子(执壶)配套使用。一般注碗的壁直而深,也有的注碗为莲花形,使用时碗里放适量热水,注子内盛酒放在碗中温烫,也有保持酒温的功用。

http://s13/mw690/5c3b7174tx6Cf3X5DpGbc&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面洗洗脸盆

 

双陆棋由一块双陆板和三十枚双陆子组成,木板的两个长边各有一排十二个标,左右各六,故名为“双陆”。中国古代的双陆棋是一种竞技棋戏,源于古代伊朗,大约在魏晋时传入中国,相传是在由印度传入的波罗塞戏基础上,由曹魏时的曹植糅合六博的特点而创设的,初期用两枚骰子唐朝晚期逐渐加到六枚。双陆棋子为马形,黑白各十五枚,两人相博,掷骰子按点行棋。双陆棋在唐朝五代元朝年间极为盛行。

http://s5/mw690/5c3b7174tx6Cf40iJPCe4&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双陆棋

 

http://s8/mw690/5c3b7174tx6Cf40kusD07&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骰子 围棋子 象棋子

http://s2/mw690/5c3b7174tx6Cf40lUE931&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棋盘

 

http://s9/mw690/5c3b7174tx6Cf4zwjxec8&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驯狮玉雕

 

http://s6/mw690/5c3b7174tx6Cf4xxvi525&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胡人驯狮石雕

 

http://s5/mw690/5c3b7174tx6Cf4Ck9da54&690 林东(三)" TITLE="旅行漫记  林东(三)" />三乐伎击鼓石雕

 

有母女俩一直跟在我们后面仔细观看着,女孩也就是上小学的样子。在暑假期间,能有这样的母亲带着女儿来观看这种很多俗人都觉得乏味的展览,真是难能可贵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