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揭阳牧童
揭阳牧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429
  • 关注人气:10,4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说两篇评论之遭际

(2025-04-28 09:41:29)
标签:

文化

教育

历史

收藏

分类: 散文


 

闲来没事, 这日子将怎样打发呢? 只有天知道? 其实天也不知道。俗谚曰:蛇有蛇路, 龟有龟路。我的日子将怎样打发?只有我知道。我是舞文的, 当然还是干老行当: 舞文。

话说二零零九年二月至三月下旬, 我编了一本杂志《揭阳作家——陈镇朝长篇小说《无法回避的疼》评论专号》。因为写了一部长篇小说, 而二零零九年一月上旬, 揭阳市作协召开主席团会议,黄济群主席在会上布置揭阳作协二零零九年的工作中, 又把配合揭东开好《无法回避的疼》作品研讨会作为市作协二零零九年的一项工作来落实,他号召市作协主席团成员以及各会员都要积极参与这一活动。

《评论专号》的撰写者都是我的文友, 都是由我约稿的。

当时入编的共有二十四篇文评, 一首诗评。说实话, 我比较满意的有两篇: 《草根的挣扎和灵魂的救赎——评陈镇朝长篇小说〈无法回避的疼〉》, 《源自生活现实的触心之痛 ——读陈镇朝长篇小说〈无法回避的疼〉》。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无法回避的疼》重印第二版时, 我把这两篇评论作为这部长篇的导读放在书的前面。

后来, 我在总结这期《评论专号》时写过这样的话:

“能从文学理论的高度,并较好地结合作品的实际而展开阐释评述的,充其量则只有二篇。有几篇虽有理论高度但结合作品的实际举例太少,份量单薄,说服力不足。

比较遗憾的是,作为对一部长篇小说的评判,这二十四篇不管是读后感还是评论均未给《无法回避的疼》以较为客观的恰当的定位。

何谓定位?我个人认为:评价一部作品,首先必须把作者放在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上,然后结合作品的实际来评论其意义与价值。也就是说,作者是一个地级市的业余作者——必须明确定在这个档次上——专业作家有专业作家的要求,业余作家有业余作家的要求,省内名作家有省内名作家的要求,国内名作家有国内名作家的要求,世界名作家有世界名作家的要求,因为身份级别不同,尺度自然也要有异。如果不作明确的定位,没了相应的尺度,褒呀贬呀角度若不恰当,这评论就很难达到公允与客观,也难免失之偏颇:或拔高,或抑低。打个不怎么恰当的譬喻,对于一个初中生,如果你用高中生或小学生的尺度水准去衡量那难免就不大恰切了。评者目标既不明确,读者自然也就不明就里。补充说一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繁荣创作,如果评论的结果达不到推动、繁荣创作这个目的,那么这评论就没有意义了,更别说有积极的意义了。

其次,明确定在这个档次上之后,就必须结合本地区文学创作的历史与实际,从纵的方面进行比较,也从横的方面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发展与突破,有什么值得肯定与总结的价值、有什么值得借鉴或不足之处……也就是说,有必要把本地区有史以来一共产生了几部长篇小说,把它们在主题的表达上和创作手法上做些比较,这就是纵的方面的比较。再把同一时期,本地区产生的长篇小说,也把它们在主题的表达上和创作手法上做些比较,这就是横的方面的比较。

通过定位和比较之后,才能根据作品所反映的实际而做出较为恰如其分的客观的评价,既肯定其价值、作用与意义,也指出其欠缺。不管是肯定或否定,不管是褒或贬,都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都要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但有一个现象我却不敢苟同:有的朋友喜欢说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写才好,应该围绕什么什么去选材才对,这就一不留心滑进了一个误区,把评论式文章写成了教别人写作的文章——纵然份量很少也好,起码在此类评论式文章中是不符合要求的,也是不宜提倡的。因为,朋友,你为什么不认认真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他这样写的目的为的是什么?这是必须认真探究的。”

——陈镇朝:重读《揭阳作家--陈镇朝长篇小说<无法回避的疼>评论专号》的思考

 

接着我又写下面的话:

“一般人会认为,作者的创作意图,是要树立一个既不是风云人物,也不是问题人物的在教书育人岗位上有作为的老师形象,是要塑造千千万万教师中平平凡凡的一个。一不小心就把自己设定的创作意图想当然地推给作者。

而我(作者)的创作意图恰恰和这个说法基本相反,改动一个关键字还勉强算可以: 作者的创作意图,是要树立一个既不是风云人物,也不是问题人物的在教书育人岗位上无作为的老师形象,是要塑造千千万万教师中平平凡凡的一个。

但是,这部小说写一个无作为的老师并非终极目的,它是想通过这个无作为的老师的人生遭际,以他的切身体验和经历去破除套在教师头上的美丽光环下他们的痛苦、血泪和挣扎,让人们通过其艰辛与无奈,以窥视教育界在某些假公济私者的掌控下任意践踏政策的乌烟瘴气和阴暗肮脏,以达到批判揭露并引起人们的警醒与反思。读完这部小说后谁若能敏锐地发现这些问题,并从这一角度切入去理解作品的主题之一,那么,一切误读都将迎刃而解。”

——陈镇朝:《通过对比而揭露批判——有关〈无法回避的疼〉之主题》

 

二零一一年, 我把这两篇评论投稿《作品》网络版, 结果, 《草根的挣扎和灵魂的救赎》入刊二零一一年第十二期文学评论专刊, 而《源自生活现实的触心之痛》则落选。

二零二五年四月二十二日, 我又把 《源自生活现实的触心之痛》投稿中国作家网审核, 结果审核通过。而四月二十日, 我把《草根的挣扎和灵魂的救赎》投稿中国作家网审核, 却被退回。退回的理由是: 未达到网站发表要求。

由此我想到了高考作文评分之事: 高考作文, 有的被判零分。阅卷组长复查, 后集体却又判满分。记得当代作家王蒙说过: 文革前他曾有一篇文章, 投稿某大杂志, 后泥牛入海——无消息。但事隔几十年后此大杂志却又发表此文。

唉——对于文章之高下优劣, 能不慎乎?

二零二五年四月二十六日记、二十七日修订于隐庐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