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皆学问——谈谈我与吴鉴略先生的相识相知
(2023-04-21 09:28:19)
标签:
历史情感收藏文化健康 |
分类: 散文 |
二零二三年四月六日上午, 我走到一个公交站等公交车,八时二十分坐上车到揭阳海关,下车转坐九路车到揭东曲埔路口,然后又下车走到骏兴餐厅, 当时是九时十几分。
今天, 这里(骏兴餐厅)有一个聚会。我是第一个最先到的人。
几天前, 挚友陈秋荣打电话告诉我: 四月六号在骏兴餐厅二楼某房, 梅岗老同学群聚会。他邀我去参加。又再次问我要不要去参加?我稍一踌躇,然后决断地告诉他: 参加。
稍一踌躇者, “梅岗老同学群”使我却步。因为我没有进梅岗中学求过学, 名不正则言不顺也!相反, 后来在梅岗中学教书,又写了几篇对梅岗中学大不敬的文章。 后我又很决断地告诉秋荣: 参加”。挚友相邀, 群主又是挚友的挚友;况他俩都客居外地,相见难相聚也更难!挚友事先也告知我, 有许多原先我熟悉的同村人也去参加这次聚会……总之,有此机会相聚相识更多的朋友, 岂能错过?管它原先我熟悉的同村人不管是无意误会我, 还是有意冤屈我,还是别的什么?大丈夫处世, 何惧之有?我当勇往直前……
秋荣吩咐我上午十时前到。随后, 第二个到的是聚会的主持人吴杨文,彼此间早已认识。接着新结识的朋友吴纯华到,还有故人吴程淑……后来, 吴锡光兄、吴道丰兄到, 更是熟人、故人了。还有闻名已久未识其面的吴梅洁……想不到此行我意外地邂逅了许多朋友、熟人、故人……
吴鉴略、陈秋荣当然也先后到场了……
这里, 我必须谈谈我与吴鉴略先生了。
吴鉴略, 这名字我早就非常耳熟了……很早就听秋荣经常提过这个名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吴鉴略在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 我在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团, 兵团序列号是“一团”与“二团”, 但我们分属两个不同的县: 海南岛的文昌县和琼山县。二团的十三连与一团的十连相距不过五、六公里。但一团的连与连之间相距可一百多华里。 我曾去寻访表兄吴锦文,从琼山县的二团十三连走到文昌县与琼海县交界处的一团十二连, 往返二、三百华里……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激情燃烧的体格!激情燃烧的精神!回忆起来, 我有时竟怀念那个年代, 虽然对前途迷惘, 但思想比较单纯, 我们比较的重友谊……
吴鉴略当时在距一团十连附近的一团八连, 后来我调到二团的十三连, 曾与乡友去一团八连探访老乡, 那次就是吴鉴略为首的人接待的。后来, 吴鉴略就在兵团被推荐去读书了, 离开了一团八连。五十多年来, 吴鉴略这个名字是被我永远记住了, 因为经常有人提起,但因五十多年未见, 其形象却淡忘了。吴鉴略当然也不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的那次见面, 因为我自始至终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
四月六日上午, 吴鉴略一进聚会的餐厅, 就和餐厅里的人逐一握手打着招呼……虽然我已淡忘了他的形象, 但他一进餐厅我心里就认定这个人就是吴鉴略, 从神态、气质上我就可看出来, 因为我们的神交已五十多年了!
后来, 吴鉴略走到我面前, 我站起来,好像有认识的群友就相互介绍, 我说, 锡光兄、秋荣经常在我面前提到您!
吴鉴略是群主, 也是忙人,他当然有许多人情世事要应酬。我不敢占用他太多时间……不过, 我记住他说过的一句话: 秋荣这个人, 为人厚道老实, 我跟他打交道一辈子, 他从没说过一句不靠谱的话, 更从没说过一句假话。
在餐厅进门那一桌,我看到锡光兄, 于是走近去和他打招呼, 然后坐下与他闲聊,后来吴鉴略、陈秋荣也在这一桌就座用餐。
吴鉴略就坐在我的邻座, 这时,我记住他说过的另一句话: 我一贯爱好中医, 可是却被叫去读航海学校, 毕业后行远洋……
我有一个习惯, 每到一个新地方, 总喜欢用相机纪录新环境。当我拿出手机正想拍几张相片时, 因为群中有两位拍视频的专家今天有事没有出席。吴鉴略叫我拍视频, 说拍后发给秋荣。我一贯来不喜拍视频, 因为视频占用空间大。另, 刚好昨天, 儿子又换一部华为机给我, 我还不熟悉此手机的功能、用法……
后来打电问我儿子, 勉强拍了视频, 又发给我女儿剪辑,剪辑好了才发给秋荣。
四月八日一早, 秋荣给我发来微信:早上好!我已经为您加入梅岗中学同学友谊群,您查看!
群主吴鉴略在群中发信息:热烈欢迎文学家陈镇朝老师入群!继而, 许多群友也都这样说。
我赶快声明:诸位群友,大家好!我有幸加入这个群,是群主鉴略兄及众人的相惜!挚友秋荣邀我四月六日参加你们的聚会,我当时说好!而且高兴了两三天。聚会那天,更是欢欣!大家欢迎我入群,我满怀感激之情!可千万别称什么文学家之类的话!我写过一些文学作品,是广东作协会员,也当过一届揭阳作协副主席,但称不上家。我的笔名叫牧童,叫牧童即可。牧童者,放牛娃也。因小时牧过牛,与牛同室而居;大时几十年混迹于中小学,整天牧“童”;偶也读诗习文,横吹短笛,附庸风雅;但性野似牛,本性终难移;虽老而痴傻如童。人如其名,名副其实。
纯华姐回复:陈老师太谦虚了,你实在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是真正自学成才的人,很敬慕你!
我回复:惭愧!惭愧!纯华姐谬赞!
吴鉴略加我微信后私聊: 牧童你好!久仰大名,今有缘聚首,万幸万幸!
我回复:您的话即我的心里话!不过把牧童换成鉴略才对!这是我的真情实感!
我把评我的长篇小说的一篇评论文章发吴鉴略先生一阅。
吴鉴略阅后说:牧童,今天拜读“书评”,受益匪浅!我本人的专业是远洋船舶轮机管理(远洋轮机长),长期从事的工作是海运安全技术管理(工程师)。得过广州市和广东省的表彰。从小热爱文学,历史和中医学,对中医“治未病”有一定的研究。从小学开始对学校图书馆有极大的兴趣。工作期间每月都有专业(安全,健康)的文章发表在《广州海运报》上,其它只有爱读书没有发表过什么文章。退休十年了基本没读“小说”了,只有天天看各种新闻。有空再拜读你的作品。请多赐教!
吴鉴略又说:牧童你好!我要老同学们好好认识你。有时间把你的大作列个清单发在群里,让大家有空读一读。我们的乡土情怀也是终身的。
我回复:多谢!怕有人说我炫耀!也怕有人不喜欢文学。喜欢的如纯华姐,曾上门访问我。不过由您推送就不一样了。
四月十三日, 吴鉴略告诉我:牧童你好!我刚才在淘宝上想买你的《无法回避的疼》,但没有卖书的。
我回复: 我给你寄。
吴鉴略还提到转账给我的话……
我回复:说转账的话就太见外了!碰到一个爱读我的书的神交挚友, 我应当庆贺!
四月十四日, 我到故居找拙著寄与吴鉴略先生。
四月十六日, 吴鉴略发来微信:昨天陈镇朝老师赠我八册书,兴奋得不得了!我重新开始读书了。这是本乡本土的文学,这是同龄同学同志的文学。静静心,好好读。荣幸之至!向陈镇朝老师致敬!
吴鉴略又说: 其实我读书是一种享受。
我记住吴鉴略聚会时对我说过的另一句话: 我一贯爱好中医……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吴鉴略在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八连, 在他未去读书之前,我就听到他用中医、草药治好了某些战友难缠的难治之症的传奇故事……
那些胸怀大志的儒者,把从医作为仅次于致仕的人生选择,正是因为医药的社会功能与儒家的经世致用(即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比较接近。这是后世相传“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典故。吴鉴略的人生爱好,正说明其心怀天下……所以他说:我的读书是一种享受。遇到一个爱读我的书的人,自然于我是遇到知音了!
兹以《红楼梦》中的一个对子概括吴鉴略先生的为人处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并与其共勉!
二零二三年四月十六日下午动笔、十七日、十八日下午续写于隐庐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