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梦绕北河》十一.京北渡与潮剧《苏六娘》

(2023-01-31 09:21:33)
标签:

教育

历史

情感

收藏

文化

分类: 长篇小说连载


 

砲台是北河记忆中一个无法忘记的地方。这里有传遍潮汕、家喻户晓的潮剧《苏六娘》的故事发源地,苏六娘故事的主人公诞生、成长的村落——砲台雷浦村。

 

桃山格篮样(样:嫩蕊),雅牡(雅牡:漂亮妻子)苏六娘。

砲台南糖,新寨水蕹(水蕹:种在水上的空心菜)。

——潮汕俗语

 

上面流传于潮汕的两条俗语,出处均在砲台镇。桃山格篮样(样: 嫩蕊。好吃名蔬菜), 雅牡(雅牡:漂亮妻子)苏六娘。砲台南糖, 新寨水蕹。都是顶呱呱的,是独一无二的第一。一个小镇,能出产一个独具特色的人物, 出产几样独具特色的食物,而被人民群众交口称赞,不胫而走遍潮汕,这就说明,这个小镇文化的源远流长, 文化底蕴的深沉厚实。

陈芳男的故乡是曲溪镇,与砲台镇只有一江之隔——枫江。往汕头,不管水路陆路, 砲台都是必经之路。砲台,只是陈芳男青壮年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小站,或停或不停,反正陈芳男经过砲台的次数已是多得记不清了。知道却又不清楚,熟视无睹而近于模糊。

直至二零一零年四月二十五日,揭东县文学工作者协会组织部分会员到砲台镇采风, 陈芳男才全方位地近距离地仔细地解读了砲台镇, 去感受砲台的风情魅力。

原广东省长朱森林曾题字书赠砲台镇,称其为“潮汕明珠”。砲台镇确实有不少值得说一说的地方。砲台镇东倚桑浦山,西南濒榕江,扼榕江南北河入海口。其地理位置独特,山川秀丽,人文景观荟萃。

揭阳著名古八景的双溪明月,就在砲台镇。双溪即榕江的南河与北河的合流处, 该处江面开阔, 每逢秋夕,秋潮汛涨,月出桑浦石黾之尖,可于合流处得双月影,真乃奇景。明代天启年间,砲台民众为防倭寇侵犯,于双溪汇流处填下巨石七堆,以阻倭船入侵,名曰七星石。 月明之夜,泛舟双溪汇流处赏月,令人心旷神怡。清代揭阳庠生卓伯先诗云:“南溪水接北溪流,影落银蟾缟夜秋,我欲弄潮吹玉笛,徘徊如泛海中洲。”明末清初的揭阳郭之奇也有诗句: “长忆元晖如练语,更添月意作江情”。不管社会如何更替,世事如何沧桑, 双溪明月却是永远的双溪明月,正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所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距双溪明月不远处,有一个南潮村,南潮村在宋代出了一个名贤高士吴复古, 吴复古与大文豪苏轼意气相投,来往甚密,交谊甚深,且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些佳话,这使潮汕文坛因此而增色生辉。据说苏东坡贬惠州后曾至南潮村访吴复古,并应吴复古之约,在南潮村南的南河渡书写了“海不扬波”四字。

提到砲台,就不能忽略京北渡。京北,是此渡南岸潮阳的一个村子,渡以村命名,这也就是说, 此渡乘客的渡船钱,是由京北村收取的——陈芳男曾多次纳闷:自曲溪至砲台一带,凡有渡口,为什么均以南岸村名命名?这也就是说,均是南岸村庄收款,拥有摆渡权。这里面肯定都有一个掌故或故事渊源存在。

演遍潮汕的潮剧《苏六娘》,故事素材就发生在砲台镇,而京北渡,就是砲台联结潮阳西胪的唯一交通要津,剧中主角反复在京北渡往返出现,比如脍炙人口的《桃花过渡》。

一九二七年十月一日至三日, 向国民党打响第一枪的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潮汕进驻砲台镇,史称“砲台三日红”(或谓“砲台后三日红”)。这是贺龙元帅率领的第一师及第二师,叶挺将军率领的第二十四师,以及东江工农自卫军部分兵力,在揭阳汾水岭与敌激战失利后,绕道砲台,从京北渡横渡榕江,向普宁流沙转移,后奔向海陆丰而去……京北渡,不但见证了一代美才女苏六娘的爱情悲剧,而且见证了中共领导的南昌义军在潮汕浴血辗转战斗的斗争历史。江水滔滔,青山依旧,而今,乘着改革春风的砲台镇,经济已经全面腾飞,正在跨入一个历史的新纪元。

(二零一零年七月一日草于枫江之阳,引自牧童感受砲台风情

 

潮阳关埠镇京北乡(今分为巷口村、巷内村和庄厝村)与揭阳砲台相隔一榕江,村民往来都要乘坐渡船,该渡口名称“京北渡”。 为潮阳通揭阳之要津。

京北渡置渡于宋绍圣年间(一零九四至一零九八年),古时是潮普惠三县通往“府城”潮州“官路”上的一个“官渡”。渡口边设有“水头铺司”(驿铺)迎来送往。明朝潮阳县令黄一龙,因要往“府城”述职,经过此地,见咸潮泛滥,田园失收,便倡导民众捐资出力,筑起堤防。从这里一直修至河溪桑田,抵御了咸潮。后人感其恩,将堤名为“黄公堤”。在南炮台营墙旁边,曾树大石碑书写苏东坡体"海不扬波"的大字,是清朝太傅刘墉书写的(每字约一平方米)。虽然如今碑已不见,但旧址犹存,尚可考证。京北渡口在历史上带来了水上交通的繁荣。清乾隆期间,京北乡巷内村十五世祖国清公购置了“红头船”发展航海业,联系澄海、 惠来等几个港口载客往返于南洋一带;三个村还有十多艘专业载戏班的大木船,为潮剧界服务,定时定刻奔走于海阳、潮阳、揭阳等地演出;渔业也很发达,这里有十多艘“牵虾船”,廿多艘“蟹囊”,他们都活跃于榕江下游至牛田洋于海外捕鱼掠蟹,其余者还有很多的单踏小舟服务于炮台市上埠的来往客商,活跃于水上的交通行业。

京北渡古称为“京北官渡”从明朝潮阳县修建官道,以十里为一铺并设驿站,直通潮州府,直浦都(现在关埠)驿站建在螯头铺(现在井美村),官道直通水头金秦(宅美村后面)水头渡口,渡船由京北乡人主摆,登渡上岸就是铺前墟(即现在炮台市,原是揭属桃围铺的驿站前),往北经过桃山、登岗、古巷、枫溪等地直通潮州府。

京北渡口不仅是水上交通要道,而且是海防的要隘,从明朝末年揭阳九军起义,反对满清皇朝统治,活动于潮揭各地筹集资物粮饷,支援郑成功共同反清,多次集中在这里运送;清朝咸丰期间在渡口两岸建筑南、北两座炮台,筑炮座三位安装大炮三门抵御外夷入侵,成为军事战略基地。农运期间,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北上,由贺龙、叶挺二位将军率领的工农红军在渡口渡江;抗日战争时期,北岸桑浦山被日寇占据,南岸军民与日寇对峙坚持守了一年六个多月。这里虽然是一块平凡的土地,从清朝建筑南炮之后,南炮台也成为南岸十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京北渡诉讼案:京北官渡自古就是由京北乡人主摆的官渡,远近都称为“京北渡”。其渡口岸位于炮台市鱼鲜街口(众口皆称京北渡头)。清末光绪三十年(即公元一九零四年),揭属铺前乡士绅吴占先等借以筹资办学为由,提出了榕江属揭阳管辖,该渡应归属揭阳铺前乡。强词夺理双方引发官司诉讼,先后诉讼经历五年之久,共经过三任知府之手,第一任知府因将离任,故未作任何审判;第二任知府李因未作深入调查了解,初判南北归属,而受三司同僚的反对,再把案悬而未决;第三任知府陈承接此案,为了解案情之真相,亲自出访来炮台一带质询、查勘,掌握了一手材料做到心中有数,然后约会潮州府三司及揭阳、潮阳县令,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五日在南炮台花园搭台公审此案,召集双方绅耆公堂辩证,结果揭属证据不足理亏而败诉,而后作公断:以“京北渡”正名,判为潮阳管属,批文立碑定案。至于铺前乡以兴办学校为由,判京北乡出资白银六百两以支持办学,双方得益,此案才结束。

附录碑文:潮州府正堂:戴花翎训碑泐(: 1.石头依纹理裂开; 2.书写手3.同“勒lè。)州府正堂加十级记录十次陈府,为文结示泐石晓谕:事照潮阳县京北乡渡船泐京北乡林姓开拓备案,已历数千百年相安无异嗣,据林姓报泐渡资一千一百元拨充该县奎光书院经费;正由该县示禁泐石,有案卷牍具在,历历可考,当时揭阳县吴姓,近在咫尺从来未过问,其为京北渡而非铺前渡,毫无疑义,乃揭阳县府生吴占先等因该县志水利归揭一语,试图分润,赴县控争,该前署揭阳县虞令汝钧办学具有热心送不穹,其实际也未夥商,该县进行批准转详据,一时之意见,夺隔属之利权殊欠平光,官径数任讼累五年,案悬未结,控经历前府节县勘讯,并据李前府委员会勘讯断未审结,兹经本府明确断令,明断该渡永归林姓渡船开摆,乃以“京北渡”为名,平时过渡每人每应收渡资钱二文,婚嫁花轿过渡应收红包钱六十文,不得额外勒索分文,也不准铺前乡吴姓再行藉端谋争。即由府给示泐石,资遵守而垂久远。吴占先等以隔属控争渡资讼,经数年所费已属不实,本属自贻依戚,姑念诗提学费纯属因公,断令林姓补偿吴姓七兑陆百元,限一月内照数缴清给领,以慰其办学之心,而消其不平之气,似此委曲求全,各宜永敦和好,不准再节外生枝,两造均各输服,情愿遵断完案,除取其两造遵给存卷,并分行潮、揭两县备案外,合行给示泐石晓喻,为此示仰。潮、揭两两属绅民诸色人等知悉,尔等须知京北渡永远归属林姓轮流开摆。所有过渡价资,均照断完数目给收,不得觊觎搀夺,滋生事端致地未便,其各凛遵毋违。特

光绪 三十四年 十月十六日示

奇芳 廷升

一给示林以足振壁等泐石渡头

瑞春 声炳

 

一个充满历史传奇色彩的渡口——京北渡口

京北渡曾为革命作过贡献。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四日周恩来等人在汕头建立革命政权,但在帝国主义以及广东军阀陈济棠部队的攻击下,起义军被迫撤离汕头。一九二七年十月一日至三日,南昌起义军叶挺率二十四师、贺龙率第一师、第二师以及东江农民自卫军部分兵力,绕道经砲台镇过京北渡往普宁流沙与周恩来汇合。为配合起义军队伍顺利过江,砲台村民把一百三十多条大小木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横溪排成临时浮桥。但京北渡口波涛浩淼,用木船排成的浮桥摇晃不定,有几位战士稍不留意,连人带马不幸掉进榕江。因水流湍急,贺龙当机立断,改成摆渡过江。起义军队伍用木船来返运载,终于在三日日落时全部渡过榕江。

京北渡因潮剧《苏六娘》而闻名海内外。相传明朝中期,揭东县砲台雷浦村苏员外有一女儿苏六娘,与潮阳西胪表兄郭继春私订婚约,曾派婢女桃花从京北渡坐船前往送信。著名的潮剧折子戏《桃花过渡》也是据此改编而来的。桃花在过京北渡时与渡伯斗歌,运用有潮汕特色的风土人情典故进行对唱,情趣诙谐,广为流传。

《桃花过渡》中的桃花往返于京北渡, 她的过渡并非是一般人的过渡, 她是负有特殊使命的, 为主子苏六娘带书到西胪搬救兵来救人的。所以她的过渡就赋予了重大的特殊的含义,绝非一般性的“过渡”。

苏六娘》中的主人公苏六娘在此关键时刻唱出了六娘的艰险处境和对桃花的殷切盼望:

愁恨满怀, 愁恨满怀问苍天无言!

西胪旧梦已阑珊, 不堪回首金玉緣!

从来好事多磨折, 自古薄命是红颜。

杨家催逼甚星火, 族掌枭恶似虎狼。

唤爹娘噢, (潮音: 您们)何忍心舍女身陷牢笼!

桃花西胪未回返, 真教我愁腸兼百结!

愁腸百结心焦盼……

魑魅魍魉逼煞侬, 我宁死也不嫁到狼窝中!

到如今鬼门关头已在望, 救星犹杳乌云漫空!

视此首饰悲又愤, 偏教六娘饮恨终!

儿是母亲心头肉, 朝夕不离随娘身。

燕子衔泥为爱子, 母你心腹何忍下绝情!

嗳亲娘哦, 从今后,

从今后好比风筝断了线,

又好比失舵扁舟沧海任飘零……

二更了!

二更鼓声咚咚,一声声敲得人心痛。

蜡烛有心还惜别, 青鸟无情信难通!

桃花哦爱婢喔, 娘子真情你也知。

任佳音噩耗也该早送闺中……

莫不是, 表兄他会文联咏人不在?

正致他不能及时回转。

莫不是, 表兄姻缘已另定?

亲命难逆, 回天无力, 他流落异乡?

奴这里, 越思越想越焦急, 芳心无主泪难干!

三更, 三更了!

木梭绞索步步紧!更鼓催命响叮咚。

桃花音讯已无望!教六娘何所适从……

浓云密布风雨来, 一捱天明难逃灾。

铜墙铁壁已无路, 此情此景实难捱!

拼将一死酬知己!江波深处魂长埋……

纸未沾墨先沾泪, 佳期未到到死期。

薄姿弱质命如丝, 东风强暴难支撑。

高堂年迈谁奉侍, 言念及此不胜悲!

爹娘!……

——潮剧《苏六娘》唱词节选。

 

苏六娘》刻划了苏六娘敢于反抗封建族权, “拼将一死酬知己”的勇气与决心, 讴歌了苏六娘为追击爱情婚姻自由无所畏惧的反抗精神!

二零二二年九月廿六、三日写、月十七日修订于无为斋(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