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绕北河》二.记忆中的斑浦港
(2023-01-27 14:21:29)
标签:
文化情感教育历史收藏 |
分类: 长篇小说连载 |
揭东区西二路是一条南北向的横街, 西二路的南端是榕江北河, 北端一直到圩埔工业区、原揭东实验中学(现是华南师范大学属下的一所私立小学)……西二路的西边是中国人民银行宿舍区, 东边是揭东区财政局。北河北岸的江堤上是一株浓荫蔽日的大榕树, 大榕树下的树主干用石板围了一圈, 可让老人、闲人坐下闲聊……大榕树下旁边还有一块大石割开磨成的石床, 石床四周散布着不少石凳。这里上下午一般都吸引着十多二十个人: 四人一伙, 有三、四伙人在打扑克, 有时也有人在对奕,加上各有几个人在观战或当参谋……
江边的石栏杆外有一个防洪水防潮水的可控制水闸, 上游发洪水可防止洪水或下游涨潮时可防止潮水倒灌进下水道。 因为西二路的下边原来是下水道。下水道的前身是圩埔村的斑浦港, 建城后斑浦港就成了下水道了。这是榕江北河原圩埔村的地界, 现在的中国人民银行宿舍区这一带, 就是建县前原圩埔村的企业基地——灰窑、瓦窑。
当陈芳男在故乡圩埔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 学校组织学生到揭阳县城旅行, 那是一九六二年的秋天。从圩埔村到揭阳县城二三十华里,那时学校老师是带着这些高小学生步行去的。老师还交代这些高小学生, 回来后还要写作文, 题目叫: 《榕城旅行记》。学生们都各自从自己家里带着饭团(就是蔬菜炒大米饭)出来, 用器具盛好装在网兜里, 各人提在手上去旅行, 这也就是这一天的午餐。陈芳男那时是“担八索”(走街串巷的小贩)的祖母给了他几根大蒜, 他用大蒜炒大米饭。
那天早上,旅行的学生在圩埔小学(圩埔村东头一座中西合壁的洋楼, 叫“义祥”) 由老师带领下, 排着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从村东进入寨门, 穿过寨前巷, 走到寨前, 顺着大池堘走向西山头, 踏上斑浦港桥, 到了斑浦港口, 进入揭汕公路, 顺公路往西走到尖浦渡, 然后坐渡船到了榕城北门,这就进入榕城了。
老师带领学生排着队走在城里的大街上, 引得城里人注目, 城里人有的调侃说: 进城旅行, 只顾理行理理行(除了赶路就是赶路,意在除了赶路别无其他!)老师带领学生去游了进贤门、 学宮(文庙)、榕江公园;瞻仰了革命烈土碑, 敬献了鲜花……在公园里, 老师安排学生各自把带去的饭团吃了, 然后休息了一会。下午又带领学生去观看了一场电影。电影结束后, 老师又带领学生去北门码头坐上小火轮(据说圩埔村有人在客运部门工作, 因此开方便之门), 坐轮船到距斑浦港最近的揭阳糖厂码头泊船上岸, 然后走回学校, 再各自回家。
这一天, 学生们大开了眼界: 见识了城里的许多新事物, 也受到了革命的红色思想教育, 而且坐船游了榕城北门至揭阳糖厂码头这一段的榕江北河两岸的田园风光。
后来, 在陈芳男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圩埔小学的老师又带领高年级学生去黄岐山旅行; 也曾组织带领学生去埔田镇黄岐山脚的南湖村与其小学搞联欢联谊活动……这些旅行、联欢联谊活动、 不管是上城、登山、还是去山村, 这对小学生来说是很有好处的: 既扩大了视野,增长了阅历、 知识, 又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西二路南端那株浓荫蔽日的大榕树下, 陈芳男遇到了另一个宗亲陈元。陈元是邻镇的, 儿子、媳妇一家人在曲溪做生意, 所以陈元夫妇跟着在曲溪住。后来儿子又买了新房, 他儿子一家又搬去新房住。原来的旧房就让陈元夫妇住着。陈元也比陈芳男大七、八岁。陈元老伴前两年走了, 剩下他孤身一人, 他就整天在江边消磨这有生之年……一来二去, 陈芳男与陈元慢慢熟了。
二零二二年九月十三日草、十月十三日修订于无为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