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漫笔
陈镇朝
年,谷熟也。(许慎《说文解字》)
过年的历史,大约有三千多年了。夏商时代称为度岁,那时候人们度岁就已普遍举行各种欢庆活动了。
周朝时,我们的祖先逐渐由游牧转为农耕,人们祈盼五谷丰登,因此,把度岁改称过年。其活动主要为“天子祈谷于上帝”,并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提倡生产。
过年搞游艺活动最初是在西汉的宫廷里出现。过年祭祀祖先,子孙为家长祝寿,燃“爆竹”——竹子燃烧时发出的“噼哩啪啦”的响声——以祈祷风调雨顺等则是东汉民间的习俗。过年时男女老小穿戴新衣帽互相拜年祝贺,说喜庆吉祥话,在门上钉桃符板——春联的前身,放爆竹,饮桃汤和屠苏酒等则盛行于南朝。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诗,不仅告诉我们宋时已开始用火药制造爆竹了,而且也让我们感受到当时那种新春的欢乐热闹,万户更新的气象。
过年放爆竹在元朝时已相当普遍。以后,烟火等也相继问世,从而更增添了过年的热闹喜庆气氛。
辛亥革命后,我国从一九一二年起使用公历,才把原夏历新年改称春节——因为夏历元旦在立春前后,故称。
过年的时间,一般从腊月二十三日(潮汕地区则为二十四日)祭灶算起。至于那供品,尽管各地叫法不同,制作有异,但总离不开又甜又粘的食物,目的是堵住灶君的嘴。用意就是要灶君上天时不“直奏”,打打埋伏打打折扣隐恶扬善,皆大欢喜。吃人家的嘴软,这很有点集体行贿的味道。其次,这些又甜又粘的食品粘嘴粘舌的,就是灶王爷想说也让他说不清楚,哼哼哈哈就混过去了。这倒有点用心良苦了。说到底,百姓们只不过想哄玉帝不生气,不要给人间降下太多的灾患,求的就是风调雨顺和和平平的安居日子而已。
过年什么时候结束呢?丰子恺的《过年》里说:初五以后,过年的事基本结束。我们潮汕有句俗谚:初四过,男男女女做工课。正月初四迎接灶王爷(司命公)归来以后过年就结束了(但丰子恺的《过年》却说灶王爷是在大年夜回来,可见各地又有所不同)。从送神上天“度假”开始迎神下天“上班”为止为过年时间,就是说神民同乐,放假时间一致,这倒有点平等的意思了。现在生活好了,不用为衣食发愁奔波了,过年的时间似乎越拉越长了,长得和元宵节连接起来,甚至热闹到正月下旬才罢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