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实中“疼”的叩问——略谈长篇小说《无法回避

标签:
无法回避的疼社会责任感艺术效果阿佬杂谈 |
分类: 文学评论 |
对于现实中“疼” 的叩问
——略谈长篇小说《无法回避的疼》
郑燕涛,已有作品十余万字散见于《南方日报》、《广东建设报》等刊物。编辑过校园文学作品集《鸣泉》。传略入编《揭阳市文学艺术界人物辞典》。现为揭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市青年文协会员、郑州市小小说学会会员、揭东县文协理事。
有这么一句话:“兴趣的社会性升华是事业心和责任感。”我认为,文学起初是一种兴趣,它的社会性升华应是文学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一位作家,他不应该仅仅把文学观停留在兴趣的层面上,而应该把兴趣上升到一种社会责任感。陈镇朝老师最近推出了他的第一个长篇《无法回避的疼》,于此我们可以窥见他所具备的社会责任感。
作者关注生活、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底层人物,描画各种“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并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无奈及某些阴暗面,在鞭鞑假恶丑的同时,也歌颂真善美。作品以四大事件为载体,反映农村在城市化过程中的种种生存状态,以及处在改革开放转型期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疼痛。显然,这种疼痛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程中所难以避免的,也就是说是“无法回避”的。我想,这应该是作者所要表达的题旨吧。
小说描述了一系列“小人物”在生存上的艰难。
比如阿佬程浩良。阿佬是一个固守传统观念的教书匠,他被他所处的社会环境视为另类和书呆子。阿佬虽有知识有才华却无施展的空间,虽安教乐教却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和回报。他有家难安、有书难教、有口难言(辩)。他的艰难和困惑来自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单位乃至他的妻子。他生活在现实生活的夹缝中,但他不安于现状,而是在现实和心理的碰撞挤压中试图寻求一种出路,却屡屡碰壁。《相机事件》中,阿佬在被栽赃陷害的过程中处于孤独无助的境地,是“被大海抛上岸的一滴水”,是“一根孤单的筷子”,后来终被孤单击溃,以致陷入痛苦的泥淖之中。他的孤独注定了他的计划必定流产,也意味着他的失败。试想,假如社会能多给他一点温情或支持,如果有一只手伸过来,有并肩作战的战友,使阿佬不致于孤军作战,那么,相信阿佬的日子就会好过些。
然而,“具有独立的鲜明个性”的阿佬却一点都不窝囊,他是有战斗精神的(尽管他的战斗力相当弱小)。当他坚守的精神底线被侵犯时,他会不顾一切地进行保护,甚至不顾一切进行理性的反击。在这里,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马上变得鲜活起来,人性的光辉也由此而折射出来。对手抓住了阿佬的要害,釜底抽薪,从他的老婆倪玉身上下手粉碎了他正在实施的反击计划。当阿佬最后一道防线被击溃的时候,我们不禁叹息,阿佬的力量是多么脆弱与不堪一击啊!
阿佬遭遇一次次的重创式打击,我们由此感受到一种沉重的疼痛,继而引发一系列沉痛的思考:玉港镇有那么多阿佬,而阿佬只是其中的一个,阿佬及阿佬们不幸的根源在哪里呢?
社会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值得庆幸的是,阿佬经过残酷的历练之后依故对生活充满信心,他从下一代身上看到了希望,从朋友的关爱中获得了慰藉。我们也从恶人被抓、被双规的结局中见到了人间的正道,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在相机事件中,阿佬到镇政府鸣冤伸冤,由此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接下来是宁导颛、艾铭和苟校长实施对付阿佬的计划:让阿佬后院起火。在这里,艾铭们如何在阿佬的后院放火,火势有多旺,作者没有做具体的详细的描写,只是交代了结果如何,这也许是采用了一种留白的手法,让读者自己去想像。这样似乎影响了艺术效果,无法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我认为,假如把“后院起火”的内容展开,让故事水到渠成地达到一个更高的高潮。这样或许能够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无法回避的疼》呈现给我们一个关于社会变迁的缩影,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起人们的思考:教育现状之疼、官场斗争之疼、农民(包括一切底层人物)生存艰难之疼、社会道德沦丧之疼、家庭生活婚姻之疼……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种种“疼痛”的叩问。
显然,《无法回避的疼》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