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于《无法回避的疼》的苛求

(2009-02-27 17:44:06)
标签:

无法回避的疼

长篇小说

草根人物

社会生活

陈镇朝

分类: 文学评论

 

对于《无法回避的疼》的苛求

彭妙艳

对于《无法回避的疼》的苛求

镇朝兄几次来电,要求我对他的长篇小说《无法回避的疼》谈些看法。我已经好些年不读长篇小说了,总是匀不出这样的时间。但对于镇朝的作品,居然愿意有一回“破例”。

创作与出版一部长篇小说的不容易,对于在农村学校教书的陈镇朝愈是显而易见,但他以自己的毅力和勇气去挑战这种困难,使新著正式面世,这是我做不来但却景仰的成果与精神,前头所谓“破例”云云,正是缘此而有。

关于《无法回避的疼》的主题意义、社会价值、人物形象、作品特色等等,作者已经收到的几十篇论文,已经从各个层面进行了探讨,大多都实事求是,而有一定的说服力,所以,用不着我来重复与学舌。出于对作者的关爱、友谊以及寄望,我只谈些如何改进的问题,诚然,我也深知这是对于镇朝的苛求。

我的总体感觉是:小说太琐碎,人物太单薄,对于社会腐败现象的揭露不够深刻,而表现手法又有些“老土”与单调。

小说要展示的是改革开放过程中,人性的下降与恶化。作者对这些丑陋乃至丑恶现象深恶痛绝,但又深感无力拯救,而只是由衷地体验到心的疼痛。这里有着悲剧的色彩,但由于作者铺排过大,突点没有得到强化,由此,他的“疼”,没有对读者心灵产生震撼的力量,充其量只是略略有些同情与无奈,没有可能递进到感同身受的程度。

如果,陈镇朝在开始的时候能够发现这个问题,及时地在结构上做些安排,在集约的场景中,深度开发,或者,小说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近似一盘散沙而缺乏焦点了。诚然,以五个部分之间的若即若离来串联构建一个主题,是有些原创的意思,但这个原创不可能体现多少美学意义,因此反而让人觉得脱节、嗦与累赘。

各种人性在改革开放,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表现,围绕一个设计得当的题旨,借助三五个有典型意义的场景,是完全足够体现的。作者没有这样的成熟考虑,于是走上了“一事一议”的途径去解决,虽不失为一种尝试,但收效却很有限。这是他在今后的长篇创作中要首先确定好的一个基础工程。

再就是人物的塑造。小说的主题,要由主要人物来担当。人物的选择与定位,关系到主题是否能够落实的问题。《无法回避的疼》中,阿佬这类草根人物是作品的形象中坚,他们的生活行为、心理状态是现实社会的直接反映。典型性显得至关重要。人物“典型”了,事件性质才“典型”,他们的际遇碰撞构建的社会生活性质也才“典型”。这部长篇小说中各式人物尽有,但社会主角不太突出,反映的社会生活状况也就有些“边缘”色彩。如果能够集中一点,也许就不是这样。

民情风俗等地域文化现象,可以为小说增添社会性舞台背景的色彩,甚至还对人物的行为有着导向、支配的影响。但社会现象的让人快活与心疼,则决定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管理制度。后者才是最根本的“潜规则”。要化疼为乐,就得在违反社会健康的病态管理体制上动刀子。反映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把民情风俗融化于全部的生活场景中非常必要,特别是以“基层”为背景的小说,但是,审视社会的焦点,却必须“调整”到起决定作用的那些“节骨眼”上。

陈镇朝的创作思想,显示了他可以创作具有震撼力量的社会问题小说;但和许多成功作品比,《无法回避的疼》,则只能是走向成功的初级体验。还有“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等着镇朝去磨练。

〇〇九年二月二十六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