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耐人寻味的现实小说——关于《无法回避的疼》

标签:
无法回避的疼小人物风俗画葛藤阿佬杂谈 |
分类: 文学评论 |
一部耐人寻味的现实小说
——关于《无法回避的疼》
林伟兵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喜欢收集一些作家的照片,因为当我感受文学作品强大的力量时,我更喜欢关注这个作家的生活状况,以及他是如何写出他的小说的。在我的电脑里面,就有一张陈镇朝的照片:一个笑容平和而温暖的男人——而目光则依故锐利。从他朴素而慈祥的脸上,我似乎能看到他生活的沧桑。也许正是这种沧桑,再加上他深邃的思想,才成就了一部让人惊叹的小说《无法回避的疼》(以下简称《疼》)。
翻开小说,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古朴、苍凉的感觉。
茶余饭后,我阅读着这灵动的文字,有时候我觉得《疼》像是在夜色中开放的一片黑色曼陀罗——暗香涌动又令人觉得沉重。
小说选取的不是关乎天下兴亡的重大历史题材,作者关注的是人性内心的挣扎,小人物生活的艰辛,当权者的腐败堕落,良知与欲念的较量……
《疼》这部小说,以粤东玉港镇为背景,刻划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憨厚、质朴的阿佬(程浩良)、不务正政的艾铭、有恃无恐执法犯法的宁导颛等。作品通过描叙了各式人物的兴衰成败、喜怒哀乐,揭示了小人物生存的艰辛以及当权者的作威作福……
《疼》没有难认的字,难懂的词和艰涩的句子,它的语言既通俗浅显,又自然流畅、灵活生动,还不乏恢谐幽默的方言特色。作者用娴熟的笔法,驾驭着诡异绮丽的诗意般的语言,使一个个人格不同程度被扭曲的众多人物都鲜活灵动起来。在时空与地域的交错中,在主人公孤独的行进中,小说的场景不断地在农村和城镇,过去和现在之间转换。阅读《疼》,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真切感受。它又有如给人打开了一扇小窗户,让读者通过它看到了一个大世界。
自由洒脱的叙述风格,特有的南方气质,南方氛围,南方意识,厚重而神秘的地方风俗,古朴典雅的城镇景观,躁动不安的欲望追求, 这一切构筑成了《疼》的思想底蕴。
美学家朱光潜说过:“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
作者是个很重视风俗画描写的人,书中描写的正月十五游锣鼓、游花灯;端阳赛龙舟等大型民俗活动构成了独特而鲜明的地域特色。充溢全书的是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最难能可贵的是整部小说向读者传递了一系列社会文化方面的历史内涵。
对于民间月兰会, 这在一般的典籍中是难以找到记载的,而《疼》则对其产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作了相当细致深入的描述,有可能它将填补了文学描述空间上的某些空白。
当我读完小说之后,我觉得它像是海中色彩斑斓的海葵,漂亮而又魅力无穷。我一直纳闷:为什么一个男人会有那么张扬而冷艳的想象力?
作者笔下的教书阿佬,他在生活中他那不甘心屈服却又无力回天的可怜形象,夜里常常让我久久难以入眠。在有风声有雨声的晚上,他总会无意间闯进我的梦乡!是啊,作为无权无势的教师,生存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这是一部耐人寻味的有现实意义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