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生活的勇气——读《无法回避的疼》的一点心得

标签:
教育无法回避的疼长篇小说拙妇阿佬 |
分类: 文学评论 |
直面生活的勇气
以前读镇朝老师的文学作品,总觉得他的作品人物形象塑造鲜明,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他不侧重于写风花雪月,更从不无病呻吟。从他的文章中可看出他的人生历尽坎坷,社会经历、生活阅历非常丰富。我曾经思考:如果镇朝老师写长篇小说,不知会是什么样子?
晚上夜深人静之时,我打开电脑,桌上放一杯清茶,旁边摆着一碟花生米,就开始了我的阅读。一进入阅读,我很快就会被书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深深地吸引了。《无法回避的疼》是一部三十五万字的长篇小说,粉墨登场的人物有100多人,涉及社会各行各业,上至官员、大款、流氓大亨,下至按摩女、“捡破烂”、“踏鸡车”,乃至教师、学生、公安干警,《无法回避的疼》为我们刻划了一系列个性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当代社会生活在某一地方的一个缩影。
《疼》用细腻的文笔,描述了一个普通教师阿佬及其家人的命运际遇。阿佬作为普通人是个体,但作为教师又是一个群体代表。他很有代表性。《无法回避的疼》引起了我对目前教师问题的一系列思考:
改革开放30年来,教师的工资待遇、政治地位虽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全国即使是全省也是很不平衡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人所共知的。也正因为罩着这个光环,使得绝大多数老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乐于奉献,把职业当事业,全身心投入,做好本职以及本职以外的工作。几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这个光环逐渐变淡,在某些地区,教师已被列入“弱势群体”,教师的现状不容乐观。
我想就本地区的教育以及教师问题提些看法。一是工资跟不上。本地区的教师工资目前月平均千把元——而以前还要少得多。工资低,提资幅度远远低于物价增长;而且教师还要参加继续教育,还要参加学历教育,要评职称,要经常性捐款。物价高,需花的钱很多,教师不精打细算,就经常入不敷出。有次几个朋友出去吃饭,饭后我想付钱,一位朋友笑笑说:“你们老师花钱都是有计划的,一个月千把元工资,你付账剩下日子怎么过呀,等你提工资了我一定不客气。”
二是福利极少。公务员有为数不少的“隐性收入”,对于农村教师,重要的节日发几十元,期末学校发一点极少的慰问金,其他收入几乎就没有了。我们这里的教师比起珠三角的教师,比起公务员,那真是“可怜虫”!能办补习班的,能兼第二职业的那只是极少数,何况也不宜提倡。
三是压力大。常规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要花去很多时间;定计划、写总结、听课、课外活动、会议那一样都不能少;如果统考或竞赛,又要利用课余时间大补课、大出试卷。若教学效果达不到要求,还得被点名或无点名的批评甚至公告。现在的学生受社会环境影响大,赋予学生的权利多;一些家长外出或对子女重视不够或教育方法不好甚至不讲理,都给教师的工作带来时间与压力;一些学生早熟,少数学生无心向学,处理起来都要花去教师的很多时间与精力。外人还以为教师的工作好轻松,就几节课呢。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老师就是这样的一群人。绝大多数教师讲奉献,无私付出,默默无闻。事实上,部分教师身体较弱,有职业病,还有其他的各种慢性病,部分教师抗压心理力度不强,造成有一定的心理障碍,需要沟通疏导和关怀。
《无法回避的疼》让人们更具体更客观地了解了教师目前的生存现状。
另一个引起我感慨又陷入沉思的话题是月兰会。这是一种自发的传统的民间集资组织。书中对月兰会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作了深入细致的描述。我曾经想,月兰会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要是有人书写下来该有多好!而今天,镇朝老师较全面地为我们揭示了月兰会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覆灭的必然结果。读完《无法回避的疼》,真令人精神一振。历史不应忘却,历史是活生生的教材。《无法回避的疼》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相信《无法回避的疼》出版发行后将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