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专项训练答案答案
(2008-10-07 19:13:59)
标签:
校园 |
分类: 古文天地 |
一、l.①song3 ②yi2③zi4④ci4⑤you4(6)wei4
2.①侍从,受差造办事的人。旧时书信套语,为了表示尊敬对方,不直接称呼对方,只称左右侍从的人
②相当、配合③这里指护城河古代畜养禽兽供帝王射猎取乐的园林④丰彩
3.①如不充养气,只是学作文,文章是写不好的。②难道(他们)曾经拿起笔来故意学做这样的文章吗?
4.加强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
5.苏辙《栾城集》
参考答案:
1.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2.C
3.为文 养气 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4.孟子通过内在修养,司马迁通过外在阅历达到养气的目的。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 写作者徜徉于名山大川的沉醉之态,传达作者追怀往古,苍凉慷慨情怀的句
子: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2、
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
“文”的重要性,他认为 文者气之所形 (用原文回答),本段写了两个人的事例,用简洁的话概括事例. 孟子养浩然之气;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这两个人的共同特点是 二人并未刻意写文,只是气盛而形于其文。
(2)文段中对孟子和太史公的文章的评价分别是:宽厚宏博,疏荡,颇有奇气。
表明他们的文章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的一句话是: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中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
(3)“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5)结合课文和自己的实践,谈对“气”的理解:文中的“气”应当是指胸襟、气度、识见、情趣、学问阅历等,它因作者修养的提高、阅历的丰富而形成。
(6)请根据本段议论,再写一个有关事例: 如司马迁青年时行万里路;韩愈、孟郊结交殷勤、酬唱不绝. (7)写出两个含“至”的成语: 至高无上、至理名言。(8)本段的中心句是: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9)作者认为应从哪几方面来养气?
①加强内心修养,以孟子为证;
(10)写文章时“养气”的方法还有那些? 积累一些优美的语句和段落,丰富自己的语言;博览群书,汲取精华;关注自然、社会、人生,多观察,多体验;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力求有创意。
(11)林语堂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之句。”请把文中能证明这一观点的句子抄写下来。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章疏荡,颇有奇气。
(12)本文引用孟子的话“
(13)“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一句中,“其”指代:
孟子
(14)“此二子者”,“二子”指
(15)作者认为写好文章的关键是: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3、
读2、3、4段回答
求见心切的原因是:“ 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
(2)“决然舍去”中作者舍去的是: 方圆百里闭塞之乡和诸子百家之书,舍去的原因是 外在阅历不足以增长见识,内在修养不足以激发志气。
(3)“恣观终南、嵩、华之高”的“恣”的妙处是:
(5)翰林欧阳公指的是: 欧阳修。作者对他的评价是: 议论宏博,容貌秀伟。
(6)本文提到了“五岳”的两座山,请写出五岳的名字:
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