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幽默,酣畅淋漓--评《疯狂的赛车》
(2009-02-06 16:57:00)
标签:
疯狂的赛车宁浩黄渤叹小竹娱乐 |
分类: 电影:电影笔记 |
《非诚勿扰》上映前,冯小刚说:不笑除非打麻药。事实验证的结果是,这句话让冯小刚成了一个卖万艾可的商人。不过,把它用在《疯狂的赛车》上,则名副其实----电影结束,掌声哗啦啦地四起。《疯狂的赛车》受之无愧。在一场酣畅淋漓的黑色幽默中,宁浩摆脱“石头”之后疑似“昙花一现”紧箍咒,再次用镜头大闹票房市场。
虽然这样不好,但我还是忍不住拿它和《非诚勿扰》相比,同是喜剧,后者似乎已黄日暮年,笑料像闹肚子一般稀稀拉拉,情节平庸,还故作姿态;而前者则青春年少,阳刚逼人,故事跌宕起伏,幽默电闪雷鸣,潇洒恣意。所以我也在想一个有些损的问题,宁浩们长大了,小刚们是不是该颐养天年了?把黄金档期和市场让给年轻人应该是件消业积德的事儿。
和《疯狂的石头》一样,这部片子你很难用一句话甚至一段话去讲述它的剧情,太过能折腾,以致看完后再从头梳理到结尾依然感觉荡气回肠。就凭这点,它就是成功的。其实对于电影导演来说,原始的、基本的职业技能要求还是在于可以讲好一个故事,当年黑泽明用简单的黑白影像都可以讲出一个让人拍案叫绝的《罗生门》,而现在的导演面对无比牛A的器材技术和无比牛C的市场环境,往往在无比牛D的花里胡哨和无比牛E的外在包装下,给观众讲一个无比牛F(粪)的故事。不胜唏嘘。
故事是第一位的,故事的意义是第二位的。很多导演太看重后者,以致挖空心思地讨好观众,抑或者讨好电影节和媒体,最终作茧自缚,无法自拔。在这一点上,《无极》是个榜样----平心而论,在陈凯歌相当深刻艰苦的思考下,它的意义和内涵相当丰富,但无奈故事太过恶臭,以致腐烂掉了精神上的华彩,舍本逐末。而《赛车》则是一部纯粹的黑色喜剧,如果你在影院里放开大笑了,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观众,那么就别再管它背后的意义了。很多事实也证明,只要你把故事讲好了,大家不会在意你有没有意义。赵本山年前说,这次我就想整一个纯粹让人发笑的小品,原来喜欢附加一些社会价值,实在没必要---老赵做到了,《不差钱》就纯粹一逗人乐呵的事儿,少了说教,笑料轻盈痛快。
花絮是说,这个线索超多、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运用了“数学微积分编剧理论”写成的故事累残了七位编剧----放到屏幕的上的结果就是,如果你的智商过低,也会被看残的,所以要在去影院前要慎重,弄不好几天之内你都会神神叨叨地去捉摸那些不明白的东西;相反,智商越高,就越能迅速做出分辨和判断,也就能更快更畅快地享受到一枚枚的幽默弹。
虽然是一个纯粹的喜剧,但导演精致的审美态度还是可以在影片中得以展现。无论是从故事,还是从剪辑、场景、摄影、特技等等,都表现得非常的认真和细致。尤其是音乐,为整个影片平添了很多幽默分量,这是比《石头》进步的地方。
《疯狂的石头》之后,黄渤出演的戏扎堆儿的多,但都是些配角儿,比如《桃花运》《高兴》等。这次,他终于变成了主角,但依然保持着嘻嘻哈哈一口青岛话的流氓小青年的形象。如果说,在《石头》里,最出彩的是黄渤的“黑皮”和“道哥”、“小军”这一干毛贼,那么在《赛车》里,最闪亮的照样是两个“你想取我妹妹我想娶你姐姐”的贼,据说王双宝与巴多这两个长相怪异的“哼哈二将”是从芸芸众生,在“不求最丑但求最怪”的标准下,严格挑选出来的,果然十足喜感,十足雷人。
虽然我一直在说这个片子是“黑色幽默”,但宁浩对外的口径却是“荒诞喜剧”----前者是更准确的定位,但理解下宁导,毕竟这个片子因为“里面没一个好人”,在审查过程中受了不少波折。无论是哭,还是笑,其背后都有许多多多不为人知的事儿和许多不为人知的人----在影片的结尾,工作人员的姓名密密麻麻,以这部片子成功的名义,向他们致敬和恭贺一下!
叹小竹︱2009-2-6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