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凑在一起聊大天,说起来炒菜做饭,其中总有人被调侃“说的一口好菜”。不用说这人是会说不会做,空端一副满身烟火气的架式。
蔡澜先生早就判定可称为美食家的标准,一是在知名媒体上开有美食专栏,还有所在城市顶流餐厅会请你去尝新菜,另外就是会买菜并做的一手好菜。这个标准也可用在喝威士忌上,至少最后一条要当真,地道的威士忌行家、老手必是懂收藏又懂的喝酒。

“是说威士忌,还是喝威士忌”,威士忌行内常有人提起这句话。认为喝威士忌你说什么说呀,直接喝就得了。满天飞的各种威士忌条框和规矩,如果你真在意了,喝酒时各种说法和限定就会跳出来,大大影响你的情绪,先入为主地有了不少克制和选向,品尝威士忌时脑子一片乱,层层障碍不少,这样反而注意力不在酒本身,注定喝不出酒的好赖了。其实喝酒就是喝酒,想喝倒岀来就喝,就是这么简单直接,干嘛在乎别的。喝威士忌只在乎好不好喝,只为体验酒的芳香和美好!真的不能“说的一口好酒”,而是“喝的一口好酒”。
有人特别赞扬澳大利亚人喝红酒的态度,拿起酒就喝,没任何顾忌,毫不在意喝酒用什么杯子,能装酒就行,还有拿杯子的方式,碰杯的规矩理也不理。至于酒醒不醒,多少温度适饮等喝红酒“铁打的规矩”那更是去一边吧。唯如此没有任何背复才喝的痛快,喝的分外惬意。那么喝威士忌呢?是不是也没必要那么拘泥,规矩和常识至上,要讲这又讲那呢。

苏格兰威士忌传统上从不佐餐,只在非就餐时段自己来一杯,或与朋友们一起小酌,如今依然是这样。威士忌走上餐桌,风气始于日本。日本三得利公司后来发现,日本人喜欢在吃饭时喝威士忌,就着意加以引导,在威士忌中加入苏打水、冰块及柠檬片,这种喝法与日料特别搭。威士忌佐餐就此在亚洲风行开来,在中国现在威士忌频频端上餐桌。可见,有关威士忌任何传统限定都可以随消费风气改变。威士忌的“说”,从来都不如“喝”来的重要。

美国美格威士忌的红腊瓶盖的腊封完全是手工操作,每一个瓶盖都不一样。
(图片来自网络视频截图,侵权即删)
是不是威士忌地道行家,或是资深品酒老手,显然不是只会说,如果不会喝酒,喝不出酒的品质和滋味。最起码通过酒的色泽纯净度和饱和度、挂杯缓慢下降幅度,以及加一点水形成的粘性旋窝,一眼就能测定酒的品质。威士忌闻香可以品出各种复杂的香气,判定香气的出处,能尝出酒滋味的递进层次,余味的长度、广度和深入,以及终感的爆发点和定位。有这么悬乎吗?品尝威士忌就是走进大花园,又迈入香水店,还漫步原野、森林、河流,甚至跨入老旧的木工、皮革、肥皂、蜡烛、油布坊等等,各种奇怪的气味扑鼻,大自然的气息势不可挡,沁入肺腑的舒畅。喝威士忌就是“沾花惹草”,探访万里芳香的过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