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一个晚上,去惠州大亚湾一位朋友家玩。因为太太带着84岁的老母亲,朋友就打电话给楼上邻居让下来聊聊天,说是位82岁独居在此的老奶奶。见面后,这位老人身体硬朗,行动自如,没有一点老态,十分健谈。不一会,就了解她过去是位建筑设计师,退休后又被原单位返聘,真正停下工作是71岁。没事后开始学画国画,每周坚持去上2次课。日常生活就是画点画,出去走一走,到朋友家窜个门。平时由驻家保姆照顾,周末儿女们会过来看看,陪老人待一、二天。
按说这是很不错的老年生活了,平静、安详和妥贴,日子过的十分规律,又有活动内容,生活真是平安幸福。可我总觉得她缺了点什么,生活好象停滞下来了,时钟停摆在十多年前。早就有哲人说过,一些人年纪轻轻就己经死掉了,不是心脏停止跳动了,人还好好活着。而是心智停滞不前,永远保留在那个时段,再没有任何变化。人的生活也是如此,如果你的生活仍是以前的样子,与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相比都没有什么改变,那么,是不是也意味着生命就停止在那个时候。
生活不加以任何改变,只是不断重复以往日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思!即使是那些轰轰烈烈,光彩夺目的事,不断重复也变的寡淡无味。有个朋友在内地是个名人,经常不断有人拉他出席个开幕式、剪个彩,表面上热闹的不得了,实际上是过去的抽屉又拉开了一次,枯燥又乏味,没有一点新鲜感,这种没完没了的复刻,复印的全是单调、枯躁和沉闷。
象前边提到的这位老奶奶,年轻时艰苦时代使然,肯定没过上好日子。能不能吃饱饭都很难说,更别提享受生活了。那么现在条件这么好了,是不是该换种活法,过的要和以前不一样,至少要来点品质生活,提升一下生活质量。早年的生活肯定多有欠缺,争分夺秒要弥补回来。欠缺的是什么?不是大房子、豪华汽车、奢侈品等,而是许多生活该有的“常识”。
事实上我们许多生活“常识”才刚刚开始,过去从未触碰过,现在只沾了点边,或是还远未尝试。比如我们会骑马、滑雪、打高尔夫、玩帆船、跳伞、狩猎、打渔、射击等等吗?会听钢琴曲、美声、看歌剧、橄榄球赛,欣赏油画、版画、水彩吗?这些都是人家习以为常的活动项目和日常生活品味,可与我们的生活离的太远了。我们会喝红酒、威士忌、鸡尾酒,懂得西餐礼仪,知道怎样品尝生火腿、奶酪、鱼籽酱、橄榄油吗?尝试过房车旅行、露宿、野餐吗?浮皮潦草略知一二是一回事,真正了解并掌握则并非易事,变为一种生活习惯该要付出多少努力。如不管这些,即使是老祖宗传下的东西我们也一知半解,老话说:“不经三代难懂吃穿”。
你可以说,我干嘛搭理这些,我不吃这一套!如果以不变应万变,那么生活品质的提升又从何谈起,人活在当下,灵魂却拉在遥远的过去!
再说一次,我们的生活常识刚刚开始,学习、参与和掌握的时间紧迫,感觉怎么都不够用,那有功夫和精力不断重复过去呢!法国人说看你吃什么就知道你是什么人,美国人认为你穿那类衣服你就是那类人。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决定了你是什么人,你活的怎样。
(文与图无关)
欧仁图雅在俄罗斯、匈牙利、斯洛伐克、新加坡、西班呀、法国、日本、意大利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