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谈 |
前两年与另一家朋友在北欧旅行,有天晚上开车来到挪威小城奥勒松。晚上在酒店房间喝点茶,随便聊聊天。同行朋友可能刚才晚餐时啤酒喝多了,有点晕头胀脑,嘟嘟囔囔说从没见过我穿过什么好衣服。这让我有点尴尬,想跟他说不是这么回事,我的衣着从里到外都是太太打理,我连个裤头、袜子都从未买过,也不了解自己穿多大尺码的上衣和裤子。但大概知道自己现在这身衣服花了多少钱,太太偶尔跟我叨叨过。
脚下的这双意大利产Cesare Paciotti便鞋,范思哲旗下的副牌,国内售价7000多,我和太太在佛罗伦萨闲逛时买的,相当于人民币4000多。衣服和鞋子一样品牌、同样款式,国内外售价差距巨大。身上这件瑞典的j.lindeberg外衣7000多人民币,是上一年到上海参加一个活动,太太特意在上海环贸iapm购买。牛仔裤是Rapas Plus,大概2000多,衬衫是布克兄弟,国内要3000多,也是国外购入,便宜了不少。另外腰带、手表、钱包都是知名品牌,这些就不说了。一身休闲穿搭毫不起眼,平平常常,极为普通的样子,可按国内售价,估摸算下来也要小2万。
就是这样,自认为还不是太寒酸,穿的还算起码得体,但还是被人看成没穿什么好衣服。我回内蒙古家乡,也多次有朋友嘲笑我,不是做生意赚钱了吗?怎么还穿的这么破破烂烂,连个象样的西服都买不起吗!那边认为穿正装才体面,有几个男士正装的牌子在当地叫的很响,而我永远只穿便装和休闲装,在人家眼里当然是穿的稀里哗啦,一点也不讲究。家里只有一件西装便装,那年乘坐地中海超级游轮,行程中有个船长接见日,要求出席的男士着装要正式,至少要穿西装的便装。太太在香港临上飞机飞罗马,在机场一家店匆匆给我选了件西装,迄今为止也就在游轮上用了一次。有次冬天回呼和浩特,有位朋友追问我身上的羽绒服有没有1000块。这是加拿大鹅CANADA GOOSE ,价格比这位预料的要翻十几倍,我只好讲你说的贵了,这件衣服只有几百块。这种时候挺“敏感”,没法说实话。
太太平常为我添置的衣服,大多是男士的常规休闲品牌,特别大众化,满街的人都在穿。比如Burberry(巴宝莉)、Brooks Brothers(布克兄弟)、MCS (万宝路)、Tommy Hilfiger (唐美?希绯格)、jeep(吉普)、polo(保罗)等,这几年穿布克兄弟多一些。近十年内我们经常出国旅行,慢慢养成了只在国外买衣服的习惯,没别的原因,就是国内卖价太贵。太太在深圳罗湖万象城看中马菲仕图的一双男鞋,卖价6900元,觉得有些贵放弃了。后来我们到了日本北海道,太太在高岛屋又见到了这双鞋,款式一模一样。看了只相当于人民币2900元,价格从高楼上飞落到地上呀,毫不犹豫当即拿下。在美国来件普通款的poIo或Tommy HilfigerT恤,不过相当于100-200元人民币,国内则要1000元左右。
有次去香港见了一个朋友,他看了我穿的一件BurberryT恤,马上脱口而出,说这件衣服是在铜锣湾什么道Burberry专卖店买的。没错!太太昨天就是从这家店掠的这件衣服。香港人就是厉害!见人从头到脚扫一眼,不仅知道你穿的什么牌子,还清楚从那买的。品牌连锁专卖店每个店侧重点不一样,进货品种也不尽相同。到了香港真的是以衣帽取人,对方仅凭你的外表打扮,就能对你做出多重判断,比如你的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家庭教养、社会地位,以及你的家族背景,你是否是成功人士,并由此认定这个人是否可靠、品行如何。在香港或是深圳,你可以蔑视以衣帽取人,不吃这一套,可若是只有你例外,其他所有人无不以衣帽取人,你还能混得下去吗?
现代商业社会,只认衣着不认人,换一个说法是只看衣着才认人,这并不让人反感。反而是快速扫描效果的一种判断,急促匆忙的大都市,谁有时间和耐心捉摸你呀。怎么现实和快捷怎么来,一个人得体的穿衣,就是给人设刷了个脸,通过“外包装”迅速达到“印象管理”,这样太有效率啦。无疑注重穿着,让人看着舒服不反感,这样的人成功机会更多,朋友也更多。
另外穿衣服有个成本概率,深圳有位朋友过去只穿几百块的鞋,没穿多久就坏了,脚还被折磨的红肿生疼。我劝他选择英国其乐(clarks)试试,在香港买一双千数来块。结果一双鞋穿好几年都没事,而且第一脚伸进去就很舒服,不会磨脚和拥挤。总得算下来,比买便宜的几双划算多了,穿着还相当体面。
(文与图无关)
欧仁图雅在日本、波兰、奥地利、加拿大、挪威、摩纳哥等国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