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巴林石漫谈 |
现在宝玉石市场修型石大行其道,特别是玉石的籽料几乎“十有九修”,让人难辩天生籽料的真伪,眼前一片茫然。
所谓修过型的印石,就是石头切大料剩下的边角料,扔入带有磨砂的滚筒中,就象翻炒栗子一样反复磨擦搅动。粗砺的磨砂颗粒极速将石头外表磨圆,形成鹅卵状的小籽料,还同时用事先调好的染料在滚筒边缘滚染石头上色,人为修型成有皮色的籽料。
有经验的人很容易发现仿制的籽料,石头质地毛糙,缺少油脂度,皮色不自然。修过型的籽料大多是垃圾料,细看又礓又干的石花不少,绺裂相当普遍。
印石这种情况不算严重,修型石目前还不多见,因为印石并不太看重矿料与籽料品极上的差异,籽料或是独石单独成为突出大类的感觉不强。但也要看到,印石修型之风渐起,尤其是伪造寿山田黄石、昌化田黄石,都需要将山料石滚磨到独石形态,边角圆润,表层光滑,并带有人们习惯认可的皮色。目前风行市场的老挝黄料石,凡呈独石状态及有皮色,价值就会更上一层楼,其中不乏经过“乔装打扮”的修型石。
巴林石将独石称为“跑卧石”,我们要所区别:有一部分印石原本就是独石,具有“籽料”的典型特征,比如巴林独石边角圆润顺滑不尖锐,外皮沁色厚实而坚硬,聚集斑驳颗粒,完全不透光。千百万年来,巴林独石大多质地被泥土、雨水浸润的更加温润细腻,光泽晶透。对这样的天然独石局部去除瑕疵,加以修饰并不算修过型的“滚筒料”。
巴林独石的正常修型有几种原因,独石在荒野、大山抛荒及埋藏过久,天地苍桑,气候多变,地质灾害频发,巴林独石反复被冲撞、翻滚和抛洒,独石表面更容易产生绺裂、僵皮、干涩等明显的毛病。局部调整修型是为了让独石外观更顺眼,更适合抚弄把玩。巴林石雕刻的相石而为,因色巧雕,以及规避和掩饰瑕疵的艺术加工,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修型”了。
纯粹为了糊弄人,欺骗性的独石修型,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多赚钱。天然玉石籽料或印石独石稀少,切料经过打磨修型,摇身一变变为独料来卖,猛然一看圆润柔和,表皮细腻光滑,简直太逼真了,外表与天然独料几无区别,对外行杀伤力太大了。
那么,怎样分辩印石独石是否修过型?
首先观察石头料形,天然的石头大多外形并不那么圆滚滚和好看,有点奇形怪状,厚薄不一,甚至有些粗陋不堪,外形有些丑陋,这些完全不在乎观感的石头,反而是未经任何打理的原生态石头。反之,凡是外形过于理想和完美,就有充分理由怀疑石头修过型。
接着看石头棱角,来自天然的石头历经风蚀剥离、狂风暴雨袭扰,千百万年来被无尽折磨打击,外观见角必和缓圆滑,肯定见不到什么尖锐棱角。抛入滚筒的料石,未必每个面都滚的均匀,随机性颇强,将石头置于自然光或灯光斜角观察,外表小块面俱多存在,另边棱线也明显,这是滚料必留下的痕迹。
再瞅一下石头凹凸的状况,天然独石表面全会凹凸不平,稍有坑坑洼洼的感觉。但修过型的印石,外表只有凸出形态,没有凹进的迹象。
最后判断石头毛孔,天然巴林独石表面会有细微毛孔,大大小小,散漫分布,但看上去十分自然和谐。修型过后的印石毛孔是后天做出,猛一看没什么不同,可细观察则有些唐突不自然,凸起处依然平坦。还要注意,机修或滚修过的印石,凡修饰之处与独石原皮会存在不自然的过渡,这让人感到不舒服!
雅臣藏石收藏的许春风创作的丹东冻石雕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