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6/石雕“流水线”

分类: 巴林石漫谈 |
范曾因为“流水线”般作画,就是墙上贴了一长溜宣纸,有十好几张,画的是同一题材的《老子出关》,构图、人物造型大体相当,笔墨技巧如出一辙,完全是复刻机的感觉。此番作为被网民们骂的狗血喷头,范曾大大丢了一回脸。其实范曾被人逮着出气了,他名气太大,赚钱过厉害,一幅画动不动拍个几百万、上千万,早就让人羡慕嫉妒恨了。实际“流水线”上造画的人多了去了,至少也算是“准流水线”。国画画梅花的人不过是上下左右,或疏或密变换个构图,画法就那几下子,不断重复而己。画马、骆驼、驴、羊的也是这般,画面忽大忽小,忽左忽右,忽松忽紧,变戏法一样倒腾来搬弄去。画的内容不变应万变,事实上这就是种重复,只不过没那么显眼。更重要是没象范曾那样被人盯上偷拍了视频,这样没事也成了事了。画家重复画一个题材从古至今常见,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莫奈名画《日出》和《睡莲》流传于后世有几十幅,大同小异,没太大区别。梵高自画像也有十几幅,大体上都一样,不是行家很难区别。
往印石雕刻这行看,“流水线”的现象比比皆是,有人一辈子只雕一个题材,万变不离其终。如雕“童子洗象”,那就永远折腾这个,谁找我都不会改变。甚至有的家族几代人只传授一种题材的雕法,要是雕弥勒佛,那就没完没了只雕弥勒佛,把雕这个当成传家之宝,看家的技艺本领。这种情况在民间传统石雕界相当普遍,大多数石雕艺人都顶着一个“头衔”,这人是雕什么的,可以找他雕什么。我的朋友圈有好几个搞石雕的微友,有一个多少年一直只雕佛手把件,造型都差不多,不过是大小个头不一样,变化个方向,佛手还是那个佛手,从不见他拿别的东西出来。还有一个微友一大堆往出推博古椭圆印章,除了石质略有不同外,规格和形状一模一样。
石雕始终选择一个题材并不是什么错,也并不是不可以。我们反对的是一味的重复,完全的复制,毫无创新,再无变化。一个画家前几年办了个个展,拿出了一大批作品,个性十足,颇有风范,艺术创作水平受到广泛赞扬。这个画家今年又办了个人画展,这次展出的作品与往年别无二致,没有什么新的提高,完全还是老样子。那么这个展览办的就毫无必要,反而还要惹人嘲笑,某种程度是自取其辱。因为一个画家若没有颠覆性的创新,创作没有新境界的提升,怎么好意思又来贩卖旧货。石雕艺术创作也是如此,每一次拿出的作品都应该比上次强,不是一点点提高,微微有些变化,而是明显有艺术水平提升,能强烈展现全新的面貌。如果你一次次拿出的东西都是老调重谈,那你就是个做行货的,可以断然说,行货绝不是艺术,就是流水线产出的东西。
【雅臣藏石】收藏的著名石壶雕刻艺术家陈明志大弟子许春风创作的巴林石雕壶作品。
后一篇:2585/印石要回归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