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5/印石要回归实用

分类: 巴林石漫谈 |
印石现在的走向越来越“超现实”,越来越“没用”,而且并不因此感到焦虑和失落,一点也不以为然,反而坦然自若,兴高采烈。
大家都知道印石早就名不符实,稍好点的印石很久以前就不用于刻印了,流通及收藏级的石头质地干净无杂或少瑕疵,微透明或半透明,颜色绚丽多彩,五光十色,早就不舍得拿去篆刻,全当宝贝收起来,或是拿去卖了赚点钱,或是收藏起来把玩,期待以后升值。石头切割为方章或雕成钮头章就是做做样子,假装一下,来点“印假印威”,其实与“印章”半毛钱关系也没了,纯粹是个摆设,拿来唬唬人,变身为地道流通赚钱的物件,以及少量值得珍视的藏品。
现在拿去篆刻的基本都是“烂石头”,全是连流通等级都够不上的品外石,这种石头到处都堆成小山,想要多少有多少,几块钱、几十块钱就弄一块,上百块钱就淘来一堆。品质与漫山遍野的石头几乎相差无己,在谁眼里都不会当回事。除非是找名家篆刻,象马云委托韩天衡冶印两枚,据说工费150万,这肯定用的是好印石,不然就太不相搭了。按印石行历来的习惯,印石分为三大类,实用级、流通级、收藏级。有个事实让人非常尴尬和心酸,就是篆刻用石差不多全是实用级的水平。极少见流通品级的石头,也就是规格、材质和色彩还可以,但还达不到精品的级别。够收藏级的石头篆刻为印,可能想都别想。有次参加一个笔会活动,有个全国知名的书法家当场挥毫,先拿出一个讲究的小皮包,打开后插着大大小小一堆印章,出于职业习惯,我把这些印章扫了一遍,没有一块品性和色彩象样。聊了几句,书法家说不敢用好石头篆刻印章,一是拿出来丢的不行,转眼就不见了。还有就是石头真的好就收藏了,舍不得拿出来“消耗”。
印石不“印”委实是个尴尬,可这就是目前的现实。时代巨大变迁,物是人非是常有的事。可这并不意味着就该向现实低头,也并非不可以让印石重归实用,名符其实起来,完全可以堂堂正正、理直气壮叫回“印石”!
四大印石现已从2005-2012年的价格高峰期回落不少。以巴林石为例,最适于篆刻印章的冻石价格可能仅是泡沫高涨时期的几分之一。一枚流通级水平,印面规格20-30mm,地子基本干净或微有瑕疵,微透明或半透明,色彩还可以的平头或钮头章,大概三、四位数即可搞定。用以篆刻和国画盖印身价足够“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的标准,一点也不掉面儿。即使做为篆刻“传世珍品”石材品质也够了,不想用了,随时都够格出手。去过福建好多回,感觉走到那喝的茶都不错。后来明白这里自古产茶,民间习惯天天喝茶,懂茶又有见识,自然而然就有了必喝好茶的习性。如果搞篆刻的每一位对印材都有这种态度和坚持,太烂的石头绝不接受,看不过眼的石头不动刀,用于篆刻之石必须对的起以后出现的“大雅之堂”、“书香门第”,篆刻用石的质地必然会提升很多。
印章经篆刻后再收藏也是让印章名符其实,堂堂正正为印之路。既藏石又是藏印,印章优异材质欣赏与篆刻艺术鉴赏兼而有之,可谓“两全其美”,皆大欢喜,使印章更具收藏价值。这就要让篆刻用石回归早年的“光荣阶层”,元至民国,再到新中国初几十年,篆刻用石大多材质清润通透,洁净清爽,色彩鲜艳饱满,绚丽灿烂,其中不乏田黄石、灯光冻、鸡血石等知名印石,钮饰常出自雕刻名家之手,星光闪耀,珍贵极致。一句话:很早以前篆刻印几乎无一不华章璀璨、印象辉煌。我们知道知名大家篆刻印手笔当然不错,材质也会有相当保证。但还应看到大批名气不算大的篆刻艺术家,如果手工精细老道,也会出比较好的作品,具有相当艺术价值。篆刻印石面对的消费群体很特珠,基本上是国画家和书法家,他们具有艺术鉴赏实力,懂得区别印材质量及篆刻艺术的好坏,上手的篆刻印既为书画实践中使用,同时也是为了研究、学习古篆刻艺术,从中体会艺术乐趣,以及以赏石、藏石为爱好和追求。
【雅臣藏石】收藏的巴林鸡血石、冻石方章、钮头章、组章、对章。
前一篇:2586/石雕“流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