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7/巴林石为何没有本土雕刻名家

分类: 巴林石漫谈 |
现在专门从事巴林石雕刻的人不少,尤其是内蒙古赤峰市及下辖的巴林右旗,搞巴林石雕刻的最多,这两个地方都算是巴林石产地,近水楼台、天时地利自然喜欢巴林石雕刻的就多。这里集中了巴林石雕刻最主要的人材,权且称他们为本土雕刻师,这么说多少有些为难。去年在上海参加第十四届四大名石雕刻艺术展活动,开幕式上坐在我身边的一位年轻人喊我“杨老师”,有点奇怪他怎么认识我。说开了才知道他叫什么,在巴林右旗旗政府所在地大板镇我们的确见过。这个年轻人自我介绍是林飞的学生,己经跟了老师好几年了。林飞是寿山石雕刻名家,自小跟着善长雕熊的父亲林亨云学习石雕。我知道赤峰和巴林右旗不少从艺雕刻的人都从福州拜了师傅,又多拜在名师门下,这样若是称他们为本土雕刻师是否妥当?
相比较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动不动就近千年的发展史,巴林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后才崭露头角。当时恰逢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资源告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巴林石色彩鲜艳、质地通透、品种多样,品质一点不输其它三大名印石。天之降大任于斯石也,立即轰轰烈烈登上宝玉石眼花瞭乱的舞台,华丽炫彩成名,后来者居上,与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并称中国四大名印石,共同被列为中国候选国石。历史给了巴林石天大幸运的机遇,大名瞬间就有了,但雕刻技艺和人材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可就。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巴林石在周总理亲自关怀下一恢复开采,马上就在赤峰和巴林右旗成立了两个雕刻厂,聘请浙江石雕老艺人做指导,带出了最早的一批徒弟,这是巴林石首批雕刻队伍。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巴林石开始一飞冲天后,巴林石产地与福建、浙江互为往来密切,这个时期的巴林石大多委托福州那边雕刻,而且主要是找名家接单,当时这些名家还没有现在这么大牌,大批色彩漂亮,质地优良的巴林石最后都在福州雕刻创作为成品。从这个时间起,赤峰市和巴林右旗开始有更多的人开始学习石头雕刻,也慢慢有一些雕刻师崭露头角,有了点小小名气。怎么说巴林石的雕刻历史都短得不能再短,没有久远历史传承,有的只是些传说。没有雕刻世家,几乎全是这一辈从头学起。
相比较而言,寿山石雕刻起始于1500年前的南北朝,之后隋唐、五代、宋、元、明一直延绵不绝,等到了清代最为兴盛。寿山石的最杰出的雕刻名家出自这个时代,康熙年间的杨玉璇、周尚均艺冠至今,同治年间形成西门派与东门派两股艺术流派影响了整个寿山石雕发展。至于现代名家林清卿、郭功森、林寿煁、冯久和、林亨云、陈敬祥等更是为我们所知晓,他们都继承和发扬了寿山石雕艺术。寿山石雕刻都是世代相传,几代人接力一个题材深耕细作,渊源深广,技艺精湛。如果拿寿山石与巴林石相对比,无论品种、色彩、质地都有得一拼,品质不相上下,巴林石在资源上仍有相当储量,长远发展信心更有底气。但拿雕刻艺术水准、人材来说事差距就不是一点点。至今巴林石还未产生一位在业界具有影响力,被公认为艺术水准高超的本土石雕艺术名家。这方面巴林石任重而道远,追赶的时光也许要很长。实际上巴林石雕刻并不一定要走石雕老路,跟着人家后面爬,终归难有作为。而事实证明寿山石雕、青田石雕、昌化石雕现在固步自封,困于传统,天天喊创新,但并未真有什么新突破。特别是离现代消费,与年轻一代隔的很远,一直是行业小圈的自娱自乐。巴林石完全可以抛开几百年来僵化、死硬的石雕老路,不搭理这一套,想怎么雕就怎么雕,走现代石雕之路,唯如此,巴林石才有希望,才有可能出名家,产生真正的一流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