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8/旅行纪念品扔扔扔

分类: 杂谈 |
前些天钟点工照常来家里打扫卫生,太太趁机让帮忙清理家里的旧物,找出了不少外出旅行买的纪念品,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堆到地上一大堆。这些东西有的摆在家里一个地方,不声不响不知多久了,早就被忘的一干二净,完全不记得还有这件东西。有的记得在外边放过一阵子,又收了起来,就再不见天日,再也没露头过。更多的是还没拆开包装,显然是拿回来就放到了一边,再也没看一眼,完全弃之不顾了。有人说改变家庭面貌,更换生活气氛就是扔扔扔,把不用的东西,或是可用又不好用,有些过时的物件“狠心”丢弃。为什么要用这个字眼,扔东西就要狠点心,不然真下不了手,全是当初花钱买来,都还好好的,一点也没损坏,有的还没动过,嘎嘎的新,完全可以再用,丢掉了真有点可惜。尤其是旅游纪念馆,多是些不实用纯算是个小情感的物品,根本谈不上可不可用,就是个小情调、小确幸,丢弃了不仅是可惜,而是心有点痛呀!
其实鼓捣这么多现在要扔的东西,全是旅行中的一种随个大流,总要打个卡的心态造成,总想留个念想,有个能记得住去过某地的实物,根本上就是反正也来了,就买上一件吧!早期的旅游特当回事,感觉好隆重。上世纪90年代中期去泰国,这是我和太太第2次出国。上一次是自由行去蒙古,只想激活护照,那个年代白板护照挺难签个证出国。这趟泰国行团员又是拍合影,又是全体团员留通讯录,回来后部分旅友还聚了聚。纪念品可没少买,印着自己留影的搪瓷盘现在还立在书房的书架上。一对带礼盒的开运木制小象,在客厅展示架上放了好些年。后来出国玩多了,买纪念品变得“克制”,一般一个国家只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东西。嫌东西大了累赘不好带,只买些小玩艺,选东西也不太认真了,有个东西留个纪念就得了。买时一点也不兴奋,更谈不上喜欢,因为你见多了,就理解了“千篇一律”这个词。尽管每个国家的东西风貌不同,但制作方式都是工业化,冷冰冰机器的产物。以俄罗斯套娃为例,我去过莫斯科、圣彼得堡、贝加尔湖等地,见到的套娃都是中国生产,粗制滥造不象样,早就没有了过去手工制作的韵味和细致。
再后来我和太太开始有“专攻”,我喜欢微型自行车,我们去过的印尼、土耳其、塞尔维亚、丹麦、以色列、日本等国家收集了20多辆了。个个造型有别,风格各异,饶有情调,摆在一起象进了个“车库”。太太乐意收集欧式铜制老式烛台,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克罗地亚、白俄罗斯等国家弄回不少,现在都摆在家里或海边度假屋,以及家乡的老屋里。太太只要“老欧洲”,有品味和特色的烛台,放到眼前好象凝聚了整个欧洲的缩影。太太还执着划拉冰箱贴,去过的60多个国家至少有一个,冰箱上挂的满满的,琳琅满目,看一眼就知道来自那个国家。我们还不停地买原作的绘画,油画、版画、水彩搜罗了几十幅了,不用说几个“家”挂的到处都是。我大学是美术专业,本身就喜欢画画,对绘画情有独钟。后边提到的微型单车、铜制烛台、冰箱贴、绘画作品肯定不会失掉,这些己升级为“收藏品”,会伴随我们珍藏一生。
写这篇拉拉杂杂的文字,真是劝人外出旅行少买或不买旅行纪念品,没多大意思,买这些东西大多出自一种心态,“来都来了,就买一个吧”。实际上并无需求,更不算喜欢,完全象完成一个规定好的打卡动作,报到式的态度,与到此一游等于一脉相承。觉得我胡说,那么你回家翻腾一下,买回的那些旅行纪念品,有没有没拆包装的,有没有塞到一边再也没看过的。少花点冤枉钱吧,让自己的旅途少点负重,让家不因杂物过多而乱糟糟,旅行纪念品要躲躲躲!丢丢丢!
前一篇:2287/价格比肩珠宝的日本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