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0/满洲里“假装”的俄罗斯餐

分类: 餐厅评论及吃吃喝喝 |
每次去满洲里朋友都会带着去吃俄餐,满洲里的朋友真好!
我这篇对当地俄餐的评论,绝没有怪怨朋友的意思,还是非常感谢朋友的悉心关照。满洲里这个与俄罗斯紧邻的边境城市,满大街仿俄建筑,一不小心,以为到了俄罗斯某个地方,俄罗斯餐理所当然成为这里的特色。前几天又去了趟满洲里,看到街面的俄餐馆越来越多。不过仅看招牌就多少有点别扭,中文店名写的牛大,特别醒目,相配的俄文却小小的,一点也不明显,怎么看都不象是个俄餐的馆子,还是个中餐馆十足的架式。实际上你体验了,还真是“挂俄餐卖中餐"这么回事。
我这篇对当地俄餐的评论,绝没有怪怨朋友的意思,还是非常感谢朋友的悉心关照。满洲里这个与俄罗斯紧邻的边境城市,满大街仿俄建筑,一不小心,以为到了俄罗斯某个地方,俄罗斯餐理所当然成为这里的特色。前几天又去了趟满洲里,看到街面的俄餐馆越来越多。不过仅看招牌就多少有点别扭,中文店名写的牛大,特别醒目,相配的俄文却小小的,一点也不明显,怎么看都不象是个俄餐的馆子,还是个中餐馆十足的架式。实际上你体验了,还真是“挂俄餐卖中餐"这么回事。
这次过来吃了二、三次所谓的俄餐,沒一点觉得是进了"西餐厅",俄餐该是地地道道的西餐吧。其中一家被以为是满洲里最好的俄餐馆,朋友特意在这请我们晚餐。一入门房间大亮,灯火通明,用的都是刺眼的白色照明光,西餐馆历来讲究灯光幽雅浪漫,尽可能光线柔和,有一种不明着说的看法,西餐厅灯光越暗,档次越高。就餐在一间厅房,有点不自在,因为正经西餐厅从不设包间,是强调人人平等,还是传统习惯,
我也不知道。菜单不是西餐酒水、前菜、汤、主菜、甜品、咖啡和茶的正常排序,上菜也沒什么顺序,想上什么就上什么,应该是前菜的东西,最后才端过来,而该最后收尾的甜品,一开始就摆到桌上了。更没有西餐吃完一道东西,撤悼后再上另一道的规矩,所有的东西从始至终全部铺在桌面上。这顿饭完全是中餐凉菜、热菜、汤、主食、甜点、酒水的一种安排,沒有一人一份主菜的概念,点餐也确实是中餐的吃法,一堆凉菜,好多个热菜,在座的人也象吃中餐一样,每人既有刀叉,也有筷子,大家合吃每一道菜,沒有西餐分食的概念。还有从头至尾服务生一直沒有给我们提供餐巾,这是西餐厅起码的标配,可能这一直沒这个配置,中国人还好说,不知外国人来了会不会很“茫然"。我理解"入乡随俗",什么餐到了某一地都要"迷踪"一下,以适应当地市场,就餐方式有所改变也很正常。但我还是强烈地认为,既然是西餐,就该有其根本的规矩和方式,不能变得就是不能变,否则名不正言不顺,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总不能画油画,不用油画颜料,用的是国画的纸笔墨吧。别忘了西餐最重要是程序和仪式感,非常注重精神愉悦,一家俄餐馆给客人吃什么固然关键,但更应给予的是就餐体验的高尚和尊贵。
我也不知道。菜单不是西餐酒水、前菜、汤、主菜、甜品、咖啡和茶的正常排序,上菜也沒什么顺序,想上什么就上什么,应该是前菜的东西,最后才端过来,而该最后收尾的甜品,一开始就摆到桌上了。更没有西餐吃完一道东西,撤悼后再上另一道的规矩,所有的东西从始至终全部铺在桌面上。这顿饭完全是中餐凉菜、热菜、汤、主食、甜点、酒水的一种安排,沒有一人一份主菜的概念,点餐也确实是中餐的吃法,一堆凉菜,好多个热菜,在座的人也象吃中餐一样,每人既有刀叉,也有筷子,大家合吃每一道菜,沒有西餐分食的概念。还有从头至尾服务生一直沒有给我们提供餐巾,这是西餐厅起码的标配,可能这一直沒这个配置,中国人还好说,不知外国人来了会不会很“茫然"。我理解"入乡随俗",什么餐到了某一地都要"迷踪"一下,以适应当地市场,就餐方式有所改变也很正常。但我还是强烈地认为,既然是西餐,就该有其根本的规矩和方式,不能变得就是不能变,否则名不正言不顺,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总不能画油画,不用油画颜料,用的是国画的纸笔墨吧。别忘了西餐最重要是程序和仪式感,非常注重精神愉悦,一家俄餐馆给客人吃什么固然关键,但更应给予的是就餐体验的高尚和尊贵。
依我的观察,更要命的是细节。面包是西餐厅的“一张脸",是西餐厅品质的标志。我们去的这家满洲里俄餐,上来的面包倒是典型的俄罗斯白列巴、黑列巴,一吃就知道放了好几天了,松跨零散,一碰就悼一堆渣,满是隔夜的陈口味,沒办法入口,咬了一下就放下了。满洲里互贸区每天早上都有一批俄罗斯背包客来卖货,我看到不少有卖面包,如果有心思,完全可以与其中的某位约好,每天给带当天的新鲜面包,拿到餐厅品质感会大不一样,即使当天用不完,扔进冰箱冷冻层,第二天拿出来烤一下,味道依然会不错。这件事一点也不难,问题是没人关心到这种细节。我去俄罗斯、白俄罗斯,在餐厅和酒吧都喝过伏特加,那边上这种酒都冰到15度左右,这个温度口感最好,上来的酒杯也预先在冰箱冰过,还挂着霜,这种时候倒入冰过的伏特加,那一个爽!满洲里这一晚也喝的伏特加,服务生仅是把一瓶酒随便拿过来,沒做任何其它事。我在俄罗斯赤塔吃过一种生咸肉,就是猪肉肥油腌咸了吃,味道独特,特色十足。咸味压过了肉的生味,滋味醇厚丰富,完全可以接受。我觉得肯定象欧洲生火腿一样,这种咸肉经历过"复杂"的制作过程。这餐也上来一盘生咸肉,先是让我有"重逢“的惊喜,但是一尝立即放下了叉子。肉是切片的五花肉,吃起来完全还是生猪肉的感觉,咬不动,嚼不烂,缺少熟成度和腌咸后那种丰醇的滋味。依起码常识,在满洲里推这道菜一是要强化特色,肉要更象腌菜,更适合生吃,另外一定设法"迷踪"一下,将其改进到当地人更容易接受。本来这就是一种不会被轻易接受的食物,随随便便就端出来,结果可想而知。
在满洲里一俄餐厅吃到的腌生咸肉、苏泊汤和烤香肠。
2018年12月23日在满洲里互贸区看到的冰雕和雪雕。
冰雕前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