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5/深圳因香港而生

分类: 杂谈 |
现在有人经常大谈深圳经济即将超过香港,甚至喊出深圳发展已超越香港,依据的就是一些生产总值的数字,收入的一些总结数码。这是典型的一叶障目式的白痴说法。就象一个人比另一个人个子长的高些了,只凭这一点,别的什么都不讲,就认为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强了,真是可笑又愚蠢。
长居日本的媒体人及学者徐静波,在最近深圳前海一个活动中讲:
"深圳因香港而生"。深圳当然因香港才有戏,才有今天所谓的"辉煌",顺便说一句,为什么这个"辉煌"加引号,是我并不太认可一个城市的表面光鲜,可以代表这座城市的形象。我常跑欧洲,看到人家的东西都是几百年、上千年的自然积累,都是那么天经地义,自然而然生成,无比亲切和朴素。而深圳一副"爆发户"样子,什么都是一夜之间整出,只有外表华丽的空壳,你到深圳大街的人行道走走,沒有一块地砖是铺平的,钻进一些小街小巷,到处脏乱差。为什么当年邓大人划了那么多圈,整了好多个经济特区,沿海就有5个,却唯有深圳这个圈划了后有点出息,沿海的珠海、汕头、厦门、海南都没什么大起色,有的就连东莞、中山的经济发展都不如。实际上就数深圳有点特别,也就一个原因,就是深圳背靠香港,完全依托香港,沾了香港的大光,幸运,幸运,加幸运,才有了点现在的模样。
且不说当年一改革开放,大批港商来深圳开厂,为深圳经济打下了底色和根基,最关键是为这里植下自由市场经济的基因。深圳的市场经济在中国最为成熟,就是最初香港人培育的结果。关于香港引领和缔造深圳经济发展的议论很多,我就不多说了。很多人只从经济这个角度看深港关系,忽略隐性原因的影响,依我所见,香港造就深圳的主要是价值观的潜移默化,思想意识自觉不自觉的改造。1991年10月,我从内蒙古辞职来深圳创业,后来朋友们笑我是"解放前夕“参加革命。邓小平1992年春天到深圳南巡,这才真正敲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钟,以前中国的改革开放有点含含糊糊,各派观点争论不休,邓小平的这次南巡后,算是定下了改革坚定不移的调子,沒人再敢质疑。
深圳人那个时候以此划线,把1992年春天之前,戏称为"解放前",有资格称为"老革命"了。我到深圳后接触不少香港人,见面对方都递个名片,名片上都有个公司标志,哦,原来还可以这样互通信息,推销自己,公司还可以用一个小小图形传播形象。两个同一印刷公司的香港男士,让我帮助订深圳的酒店,特地强调一人住一间,当时特别不理解,认为这么"奢侈",后才知道两个男人"同居",会被认为是"同志"。我的大学同学移民香港,来深圳时请我吃饭,4个人只点了4个菜,让我心里极不舒服,那么大老板,这么小气。也是以后才明白,香港人认为够吃就行了,不摆多余的“阔气"。我租住二居屋民房的一间,另一间住着香港人一家,男主人周末才回来。可他只要回来晚了就去住酒店,怕敲门影响我们休息……
还可以举无数这样微小的例子,都是香港人以"另一世界"的价值观念影响我们。我相信在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生活层面,香港人成熟的市场观念,以及不同的价值认知、理解、判断和抉择,对深圳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思维和取向有着莫大的导向作用。也就是说深圳取得一定发展进步的今天,完全是观念和心态上被香港人在意不在意攻心和洗脑的结果。深圳市场经济在中国最成熟,讲诚信、守契约风气普遍。一切以效益为中心,只要有钱赚,其它全部不在话下,这方面价值观高度统一。深圳这地方用人向来不讲背景、门第和资历,只看实际能力。深圳人从不关心别人隐私,从不议论别人私事,对于成功者的心态平和,不诋毁和拆台,只认为自己有差距,尚需努力才可以进步。以上种种都是香港再生深圳留下的宝贵遗产,一个美国著名学者早就说过创业是一种想法,观念和想法决定一切,沒有香港,就没有深圳!
很喜欢香港铜锣湾希填广场曾开设的一个临时咖啡厅,用集装箱为造型元素,饰以单一强烈的鲜红色,既有日常所见的亲切熟悉,又有后现代的潮流奔放,专意进去叫了杯东西喝,消磨了许久时光。
前一篇:2054/最好在年轻时死去
后一篇:2056/有力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