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假装”喜欢奶酪(二)

标签:
美食 |
分类: 杂谈 |
前段时间写了篇《“假装”爱上奶酪》,转给几个朋友看,都说我是"行家",知道这是调侃,大家逗个乐。我那是懂奶酪的人,吃过几次奶酪呀,连皮毛都算不上。昨晚看央视《回家吃饭》,饭小二问一四川嘉宾,什么时候开始吃辣,说从人生第一口饭开始。欧洲人吃奶酪恐怕也是这个"桥段",打小张口吃东西时就吃上了奶酪,一吃就是一辈子。据说早年欧洲小孩含的奶嘴,就是奶酪。日本人现在狂爱奶酪,日本奶酪的品质也达世界一流,原因是日本政府早年在免费配中小学生餐时,每天在给一瓶鲜牛奶的同时,再配一小块奶酪,久而久之,让全民都喜欢上了奶酪。奶酪的营养大太强于牛奶,全民健康上的意义自不待言。如果说某个地方的人吃某种东西是养命,离开了就活不了,诸如羊肉泡膜于陕西人,大烩菜于内蒙古人。那么奶酪在欧洲就是养命的东西,沒有一天能离得开,尤其是法国人,只要有奶酪、红酒和面包,就是美美的一餐。在法国人眼里,这三样东西永远是天造地设之合,难怪Ratience
Gray要这样说: "正如葡萄酒是最佳的饮料,奶酪可能是最佳食品。"
法国伟大的总统戴高乐几十年前有句名言:
“要治理好拥有325种奶酪的国家是不容易的”,一句话,说出了奶酪所代表的法国地域的多样性。现在法国奶酪已升至500种,是否意味着这个国家更趋向"复杂"。
Gray要这样说: "正如葡萄酒是最佳的饮料,奶酪可能是最佳食品。"
法国伟大的总统戴高乐几十年前有句名言:
“要治理好拥有325种奶酪的国家是不容易的”,一句话,说出了奶酪所代表的法国地域的多样性。现在法国奶酪已升至500种,是否意味着这个国家更趋向"复杂"。
相对于中国人来说,我还算吃奶酪多些,最近七、八年每年都跑欧洲一趟或几趟,自由行走了36个国家,出去的日子,每天都能吃到奶酪。回来时带一些,家里的冰箱,常年任何时候打开都有欧洲奶酪,经常配红酒和面包吃点。实际上这己暴露了我奶酪根底的"粗浅",真正好的大块奶酪那能放入冰箱呀,小不点的一块还可以。冰箱虽然可避光,但阻绝了新鲜空气,让奶酪不能喘气,不利于奶酪的存放,小块的奶酪接近彻底熟成,就没那么要紧了。高品质奶酪-----是指从欧洲传统乡村小店,或是城市奶酪专卖店购入的奶酪,这种地方出售的奶酪,大多是奶酪工匠依传统古法手工制作,最大程度保留了奶酪的地方特性和风味。而奶酪工厂使用机器和科学方法生产的奶酪,太过通常、标准化,产品变得十分平庸。奶酪理想的储存方式,是放在阴凉、避光和通风的房间,让奶酪能透过外皮或外壳呼吸,奶酪如有切口,遮掩住即可。应该说凡是真空塑袋包装的都不是好奶酪,基本上都是工厂流水线的产品。懂行的人永远不去超市买奶酪,超市一般不会出售传统手工制作的奶酪,因为大多数传统奶酪想要熟成到质地和风味的颠峰状态,都需要后续复杂、细致和专业的照料,这种呵护和培育,耐心和知识缺一不可,一不小心,奶酪就会因照顾不到位,变得又臭又硬,再也无人问津。超市向来只愿打理流转速度快,销量大,不耗费精力的商品,那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所以,超市的奶酪统统是工厂流水线过来的奶酪,无需再操什么心。那些真正明白奶酪的人,即使去奶酪专卖店,也只购买当面现切的奶酪,他们只允许用防油纸或蜡纸包装奶酪,绝不用保鲜膜。真正的有机好奶酪既要保证干燥,又不能与空气绝缘。
我和太太早就不喜欢那种一本正经坐下用餐,喜欢轻松简单吃口东西,尤其是中午这一餐,几片奶酪,再配上片面包,来点蔬菜沙拉或水果,充饥和营养都够了。中国还没人出来呼吁多吃奶酪,除了偏远的牧区,中国也沒有原生奶酪,只有再生奶酪,这是提升全民族健康水准极大的缺陷。
在我的海边度假小屋,招待一群家乡邻居朋友,来个小型红酒奶酪派对,有从北海道带回的几种奶酪,几样腌渍小菜,以及熟肉、甜品,乌克兰、土耳其背来的干果、果脯、生火腿、萨拉米干肠等,加上一大锅蒙式奶茶,大家喝的聊的非常开心!
前一篇:1987/小厨大爱的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