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元代画家王冕起始自刻印石质疑

分类: 巴林石漫谈 |
己经出版的中国四大名石各类著作,凡提到印石起源,无一不提及元代画家王冕,认定这个人是改变我国以往历来以铜和玉为印材的传统,开启了以花乳石作为印章材料的先河。寿山石知名学者方宗圭先生在所著《寿山石品鉴与收藏》一书中讲:“古今印学论著皆称元末画家王冕创用"花乳石"冶印,遂使石质印章流行于世。"
依据有明代朗瑛所著《七修类稿》所载:“图书古人皆以铜铸,至元末会稽王冕始以花乳石刻之"。另戴启伟所著《啸月楼印赏》讲:“青田、寿山、昌化等石,自元人王冕创始利用”。一般说来,人们都认定元代之前,冶印的材料为金、银、铜、铁、犀牛角、象牙、陶、玉之类,但玉制印章只能皇帝专用,"玉玺"这个名词就是这么来的。古代官员们的印,也以钮头不同严格划分等级,老百姓的章则不能有任何钮饰。这时刻印的材料太硬了,文人们弄不动,只好自己设计,让工匠代刻,街上专门有刻印铺,有人认为,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过去印章材料的确可能不是石头,不然怎么会刻不动。
不过,即使是以上说法如此"确切",我还是对王冕起始用石刻印者这一论断有所疑问。
东汉许慎于《说文解字》一书提到:“玉,石之美者,有五德。”这是讲只有具备了五种品质,并看上去很美的石头,才可以称为玉。但在古代所说的玉实际上是指广义的玉,包括宝石和玉,都统称为玉。只是到了近代,地质学上才将宝石、玉加以区分。宝石是指颜色、硬度、透明度和光学效应达到一定标准的单晶体矿物,玉石则是指透闪石矿物或碱性辉石矿物集合体。可以说中国的古代凡是美丽的石头皆视为玉,玉与石向来不分,石与玉概统称为玉,那么谁能肯定元代王冕之前,皇家所用的"玉玺"就一定是玉质材料呢,虽然称为玉玺,却完全可能用的是石头,也就是说由于古代玉与石是一回事,过去所谓的玉质印章,大可认为有相当部分材料就是石头。前不久在上海博物馆看到一方"武意玉印",年代为西汉,这枚印大小纵2.3cm、横2.3cm、高1.65cm,质地是白晶石。上网查白晶石沒有确切答案,可能是白水晶。专门提到这枚章是想说早在西汉,就有了“石"刻印章,这证明了元代之前完全没有石制印章,这并非绝对。翻资料,说东西汉那个年代,连年战争不断,政权更迭频繁,交通严重阻碍,玉料获取不畅,故印章不得己转而使用琥珀、玛瑙和水晶等。
至于玉与石何时开始分称,有个上海藏家马弋岱认为,春秋战国玉和石开始剥离,贵族用玉基本都是和田玉,而玛瑙、玉髓、水晶用得也相对少了,石头就更不搭理了。但到了宋元时期,玉放下贵族身份,大量走入民间,这个时候石头和玉又开始混同一谈,不加区分了。那么,近代究竟何时才将石头和玉明确划分,加以类别区别,我一下子也查不到。不管怎么说,一概肯定元末画家王冕是石头印章始创者,并非那么理直气壮,无懈可击。
雅臣藏石收藏的巴林石钮章
前一篇:1863/石头越雕越复杂
后一篇:1865/旅行无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