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砸板砖过来还是想做生意

标签:
文化情感 |
分类: 杂谈 |
刚才让公司同事问了一个译俄文的价,2000来字,问的是内地某个政府的x文翻译。同事回我时,笑得忍不住,说来了个"天价",要9000多元。我也笑了,真是个玩笑。随便网上一查,就知道市场上大体的翻译价,深圳找家翻译公司,也就几百块翻1000字,我们报客户就这么个价。不知道搬出如此"天价"的理由是什么,无论如何都没可能有这个"气魄",我说:
“这不是报价,是拍个板砖过来砸我们,不想做生意,只想把我们砸昏。"一笔生意再小,也要有个起码规矩,基本价位和市场行情,当然会因情况不同有所差别,这很正常。但不会“沧海桑田"般面目全非。
前一阵有个项目,其中有点事需要外发,我们不会弄,想起个认识的年轻人,他正做这个。打电话约见,交待的一清二楚,事物性的,不用动脑筋,几个小时就能搞定的事,我们以前就找人干过,就是几千块费用的事。先报个价吧。嗬,开价60万,我们听了差点跌个跟头,比我们整个项目要价还高。这个态度只能理解为不想干,故意这样顶回来。可又不象,没理由这样。深圳人放着钱不赚,那真是个傻瓜。哦哦,这己不是敲板砖了,是用东风几导弹来轰了,真不知道这人是怎么想的。又找了个朋友,介绍了专搞这个事的人,交待清楚后,人家下班后整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交稿,后来又零星改了几下,就完事了。了解客户需求,认清工作量和挑战程度,明白成本真实代价,提出合理切实的要求及回报,这是一单生意能做成的起码前提。即使是条件局限和苟刻,也要就事论事,有"看汤吃面"的本事。
做生意什么稀奇古怪都能碰到,上边所说的几件事,类似见多了,毫不奇怪。有时候也自省,是否以前也"世事不更",犯过类似错误。如果对所遇之事,不很了解成本的话,是可能犯事的。实际上我们也碰到另外例子,对成本理解不同,对品质认识有异,另一方也会觉得你拍砖过来。
几年前为客户搞一个展览设计,报价列明用当时流行的八棱柱,有射灯,展板用雪浮板,上裱可移背胶,用UV油墨喷绘。展板制作好后,与八棱柱搭建材料一起货运到当地,八棱柱用毕返回。客户另找当地一家公司报价,成本一下子低了很多,非常恼火,认为我们黑他。此事对我们来说展览制作及搭建都不了了之。后我去参加活动,见到这个展览,没打射灯,黑乎乎的,展板用木框固定,画面喷绘质量特别差,用的最普通的材料,最低廉的油墨,我知道材料因品质差别,价格相差一倍都不止。设计仍用我们的,但设计转为喷绘,要想颜色正确,画面清晰,必须现场再调试色彩,显然沒人搭理这个。设计稿过去后,马上就用了,文字及图片无人把关,这要反复核验,展板上出现了文字错误。不用说展览糟糕透顶,效果只相当于一个建筑围档。客户当事人为推御责任,只拿错别字说事,这个的确是客户自己要最后把文与图的关,怪不到我们头上。碍于情面,又不好和他理论,只好保持沉默,心里一直觉得很冤。展览制作成本因品质要求不同,差别很大,当然体现的预算不同,事实结果也摆在了那里。
2018年3月底,参观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实际上是周恩来故居景区,面积很大。
前一篇:1841/博物馆的不许拍照
后一篇:1844/称呼人别往“老”了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