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3/一直被忽略的石雕触摸感

分类: 巴林石漫谈 |
中国传统石雕历来也讲触摸感,中国四大名石雕刻最后一道工序磨光,是为了修细精磨,这是为了凸显石头的光亮和清澈,手摸上去滑润顺畅,让人心情愉悦。中国传统石雕还讲究手养,时时把玩,经常用手摩挲抚摸石头,长此以往石头会产生包浆,形成一种迷人的表层温润和内在灵气。不过,传统石雕虽注意到石头打磨抛光后的光滑感,但更多是为了石头的欣赏美观,关注的仍然是为主题更好服务,石雕外表光洁莹亮的手摸感,多是为对外显露而装饰表面,石雕的触感从未被重视为雕刻的一种独立语言,触觉也一直被忽视在石雕主题之外。可以说石材的质地特性和触碰的体验,向来沒被优先考虑,石雕触觉的独立艺术价值一直被忽略。
石雕因实体而立于空间,是一种占据空间的艺术,将原石加以雕刻创作,呈现石雕的实体存在,石材因雕刻展示出质地个性,形成独特的观赏和触觉体验。人与石头产生交流、沟通,而达到相互理解和融和,在对石头持续的触动和抚摸中,我们的时间、空间和心绪,无一不是触觉的深入和强调。触觉做为一种独立语言始终在石雕中存在,触摸感内蕴了作品的含义,石雕一直是触觉的一种艺术。雕刻用石坚韧、硬朗和沉稳,作品创作完成后的打磨抛光,呈现柔和闪亮的光泽,对石雕神话、传说这类题材焕发的神意和灵光是最好的诠释。但对现实生活的人物、动物、植物等,一概"油光水滑"地处理,不仅程式化的简单和概念,太过俗气,也不能真实表达不同事物的内含和质感。光滑并不是触感,触感是对石材特性的一种手感,我们最真切感受石头的方式,就是用手去触摸碰撞。石雕外表肌体光润似水,柔顺如冰,石雕畅顺的线条和波浪式的起伏,温和委婉的体态,让人感到亲切,不由地想贴近。石材形成的这些触感,与人体相比较,带来具有诗意的比喻。
为保留石头的触感,所用石头的材质特性要刻意在雕刻中留存。法国雕塑大师罗丹在创作中,时不时特意展现所用泥巴的特性,故意在雕塑上保留泥巴手捏、摔击和拍打等人工痕迹,让表层形成泥巴独有的一种材质手感。如果石雕创作来体现触摸手感,石头表面此时己不是面,务必要透过表层,将石头内在特有的坚韧、密实和硬脆天性充分传达于外,运刀时要专门留下好象不经意出现的刮蹭、撞击、点凿、坑凹,在完整形体上故意保留这些粗糙的痕迹,伸手一摸就能感到石头处在自然形态的真实触感,过多的细腻修饰和理想化的精心处理,会让石头的内在力量和强烈质感荡然无存。中国传统石雕也有故意外露石痕的处理,比如为表现岩石的陡峭嶙峋,不磨光细化,专意留下凿痕。为展示树干的粗陋,只是简单粗磨。但这些处理都是为了表现主题服务,并不是突出石材的内含特质,触摸到的并非自然状态的石头痕迹。
石头雕刻的触感还有一种体现方式,就是双手与石头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一看到马蒂斯的雕塑,就想冲过去紧紧抓握在手中,不仅如此,还忍不住想要一下子把雕塑提起,拿到手上感受重量。野兽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马蒂斯的雕塑造型简炼,线条大幅弯曲起伏,形体既冲突对比,又平衡和谐的关系。他的雕塑特别好抓易握,这就是抓握感,可以借鉴为石雕触觉的另一种方式。石雕大多体积小,份量不大,更易抓握,可以轻松提起,让人随意触碰和摆弄。石雕造型如有意处理的的易于抓握,手掌接触石雕时,可轻易摸到每个面和每处结构,石雕具有好抓握的形体,手力在上可以自由发挥,极易将石头把握住和攥到手心里,由此获得石雕美妙的抓握和重力触感。
享誉世界的英国现代主义著名雕塑家亨利 ·摩尔,注意从自然界的有机形体中领悟空间、形态的虚实关系,自然赋予形态的影响,使自己的作品尽量符合自然力的法则。在他的创作中极力追求物体的质感,保留材料本身的美质。他的人物雕塑作品象有生命的石头或树干,而不完全象有生命的人。他的雕塑喜欢突出另一种触感,就是追求并特地表现雕塑材料的质感,尽力保留材料本身的品性。实际上他告诉我们,石雕的触摸感是了解这些材料本质属性最明了的方式。石头坚韧硬实的特性带来质感,我们触摸石头的感觉增强了作品的阐述性。双手穿过石体面形的表层体感,是感知的向内深入延伸,尽管此时目光被石头体积阻挡,触觉实际己越过起伏和阻障,在视觉方向不可见的空间中行进。石雕自然形成粗砺的构造,坚实材质的地形,纹理多变的走势,丰富的色彩,如一幅天然地图,即时引导雕刻向深入推进,向中心雕琢。触觉体验通过知觉的深入,在空间中发扬光大,这是石雕具有独特自我生命力成功的闪烁。
不用再说,我们的石雕应该是原石旺盛生命力的沿续和成长,不该有任何遮掩和阻碍。将石雕原石的自然形态的发扬光大,赋予温度和呼吸,触之犹如鲜活生命,充分感受到石头质地的体形、个性和狂野,急切地想与之拥抱,紧抓在手中,上下飞舞,这是石雕永远必须象块石头所雕,作品势必如石而立,不然石雕就不成立,就不是石雕。石头雕刻时刻不能忘记,为石而作,为石而生,是创作永远遵循的法则,始终不变的信念。
雅臣藏石收藏的巴林福黄石、多彩冻、红花冻雕件作品。
前一篇:1812/印石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