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印石的“尴尬"

分类: 巴林石漫谈 |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使用印章的历史。据说殷商时代、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己用印,秦汉那会人们己普遍一印在手,宋代的印章开始盖在书画和图书上。在此之前,印章只是官与民共同认可的重要信物,《说文解字》对印的解释是“执政所持信也"。钤印,是中国古代官方文件的印章符号。但自此始,印己渐变为"图章,文人和士大夫在书画上盖印了,印章晋身为艺术品
。
元代之前,冶印的材料为金银、铜铁、犀牛角、象牙、陶、玉之类,但玉制印章只能皇帝专用,"玉玺"这个字眼就是这么来的。古代官员们的印,也以钮头不同严格划分等级,老百姓的章则不能有任何钮饰。这时刻印的材料太硬了,文人们弄不动,只好自己设计,让工匠代刻,街上专门有刻印铺。有文字记载,首用石刻印是元代画家王冕,此人用一种叶腊石,自行运刀刻印,一不小心,开创了用石冶印的"新时代",终得历史留名,成为史上以石刻印第一人。不过我对此有些疑问,中国古代玉与石向来不分,玉是玉,石也是玉,何以见得皇帝的"玉玺"全是玉制,完全可能也有"石玺"。石为印材后,刻印变得轻松,元末明初,石刻印章已广为流行,篆刻艺术随之兴盛。印章的钮雕也由简朴转向精致,印钮开始升华为一种纯艺术。明末清初,钮雕艺术登峰造极,出现了一些艺术造脂很高的制钮大师,清代的皇帝们格外喜欢印章,精美的石章常做为贡品送入朝廷。
此时直至民国,以及新中国的前三十多年,印石一直是文人雅士、书画艺术家的必备,平头百姓也随便手里有一、二块,尤其是书法家、中国画家,个个手里一大堆。姓名章、闲章、斋号章、雅趣章、年号章等缺一不可,往细里分,闲章还包括引首章、拦边章、压角章、腰章等。书画作品落款必须钤印,才算整体创作完成。中国书画是书、画、印合壁形成的艺术,作品加印,可以增色,又活跃气氛,锦上添花,创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应该说这个时期的印石,大多使用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质地、色泽和纹理都质量优异、外观美丽,印钮雕刻精致古朴,印章兼具艺术欣赏和实用功能。这个年代,印石始终名符其实,物尽其用。经常见拍卖王福厂、谢梅如、齐白石等篆刻大师的印章石,多为名印石材质,石头质地灵透、肌理清润、色彩迷人,不说篆刻再创作所独具的艺术魅力,单指印石本身己足够精彩。
文革之后到如今,中国书画大军愈发壮大,全国各地省、地、县都有书协、美协,写字和画画的人创历史之巨。2018年中国书协会员就有8000多人,别的数字难得确切,有一个例证,2015年全国有76所高校招收书法生,今年可能会上至百所。以一所学校平均招生15-20人,人数可达1500-2000人。多年下来,专门研读书法的大学生、研究生己不少。"汹涌澎湃”的书画大潮之下,本来与此关系度极大,密不可分,按理应该需求旺盛,市场热度发烧的印石,所面临的处境却颇为尴尬。
"中国四大名石“的寿山、昌化、青田、巴林石,以及近年在中国很活跃的老挝石,有大量"假装"是印章的石头,也就是仅以印章为制作形式的方章、钮章、对章、组章等,这些一切功能完备,立马就能派上冶印的用场。可只要品质稍好一点,值得流通或收藏的石头,就不会真得拿去篆刻,觉得是天大的浪费,糟蹋好东西了。只有那些低端"大路货"石头,才会流向篆刻实用市场。动不动就几千、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精品名石印章,书画家们用不起,或舍不得用,更觉得没必要用,置之不理,躲得远远的。即使手里真有几块好印石,也只列入珍藏,不会真拿出来"敲敲打打"。
前些日子参加一个书画家的活动,现场泼墨挥毫,看到画国画一老先生,拿出个鼓鼓囊囊布包,打开是一堆印章,经允许翻弄了一下,大大小小十几个石头章,平头、钮头、随形都有,全都一般般。知道这位画家有点名气,画卖得不错,一平尺近万。想弄点上好印石来"玩",实力"分分钟"。可他根本不在乎这事,随便弄堆石头,凑合来用。这就是印石面临的"尴尬",天经地义该用的,印石就是为其而生,天天要盖几下,时时离不开的人,手里就是没一块好点的印石。需者不用,用者非需,是战士却不能上战场,天不降大任与斯"印"也,几十年来,印石不印,沦落成个摆设,只能藏着掖着,印石无用武之地,早己是无可奈何的现实。
史上的上好印石,都尽书画家之用,连石中极品寿山田黄也多用于冶印。早年的书画名家们,手里大把好石头印章,印石名符其实,尽得百般宠幸,留下何其多篆印精华。如今最该青睐中上品印石的庞大书画群体,好像忘了还有这回事,所谓精品印石,只在名石界流通和收藏的小圈内打转,几乎从不“跨界",根本不去该用的人手中。这不能说正常,也不是简单划条线,好的石章只是收藏,这就可以说得清,讲得明白,彻底心安理得了。东西昂贵舍不得?
雅臣藏石收藏的巴林鸡血石、福黄石、冻石方章、钮章、对章、组章。
前一篇:1811/有质感的生活
后一篇:1813/一直被忽略的石雕触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