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110/(旧作拾遗61)漫谈“幌子”

(2016-01-31 10:53:26)
标签:

幌子

传统

分类: 杂谈

这部分文章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表于《中国青年报》、《内蒙古日报》、《外国史知识》、《草原》、《民族文艺报》、《新闻战线》、《呼和浩特晚报》、《中学生报》等媒体。19919月又结集出版于新华出版社《现代日用品的美》一书。之后“美好生活的赞歌”、“看似寻常最奇峭”两文被收入湖南美术出版社的金高、王济达两部作品集。


走在街上,常见一些饭馆的门口悬着一种罗圈彩带的挂幌,有鲜红的,有深蓝的,引人注目。这就是“幌子”——店家招徕顾客的标志。


幌子,这种独特的广告性标志,在我国由来已久。《韩非子》里有“宋人有酤酒者……悬帜甚高”句,可见先秦时期就有了这种广告形式。至唐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说明幌子更为发展了,宋时,幌子的使用很普遍,如《水浒》里的景阳岗下小酒店,就悬挂着“三碗不过岗”的酒帜。清初,随着一些商号在塞外城镇的出现,这些地方也有了各种各样的幌子。据说呼和浩特“大盛魁”茶庄,票庄、绸缎庄的幌子,就曾在张家口、包头、多伦等地悬挂过。内蒙地区手工业、饮食业所使用的幌子,都具有草原城镇的特点。


幌子的形式很多。有把经营的实物挂于店前。开门时挂,关门时收的实物幌子;有把商品放大制成的模型幌子,这主要是为了突出商品的特点。还有一种联想、借用幌子,如中药店用一串上下三角形、中间四角形、涂以半圆和圆型黑块膏药为幌子,使人由膏药联想到中药。另外为了与同行业有所区别,幌子还可借用文字和颜色。如茶馆书一“茶”字于木牌上,清真饭馆以蓝色挂幌区别于汉民饭馆。除传统的幌子外,还可看到理发店门前的红、白、蓝三色转筒,则是一种外来形式的幌子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