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7/(旧作拾遗55)昭君瓷塑的艺术性
(2015-12-28 16:32:48)
标签:
昭君民族特色陶瓷透明感 |
分类: 杂谈 |
这部分文章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表于《中国青年报》、《内蒙古日报》、《外国史知识》、《草原》、《民族文艺报》、《新闻战线》、《呼和浩特晚报》、《中学生报》等媒体。1991年9月又结集出版于新华出版社《现代日用品的美》一书。之后“美好生活的赞歌”、“看似寻常最奇峭”两文被收入湖南美术出版社的金高、王济达两部作品集。
王昭君,是一位有历史功绩的人物。她自愿请行出塞,竭心致力于民族友好。在她出塞后的五十多年间,匈汉人民和睦相处,过着和平与安定的生活,因而,她受到人们的尊敬。
包头瓷厂创作的昭君陶瓷塑像,较好地表现了昭君这一民族友好使者的崇高形象,是一件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装饰性陶瓷艺术品。作者从我国唐代杰出的传统雕塑中广泛地吸取营养,加以融会贯通,达到了新的艺术水平。昭君的形象被刻划得端庄舒展,体态轻盈,温静秀丽。人物的比例很适度,脸部表情精微。情态溢于眉宇、口角、腰身和手式之中。衣裙的处理简洁明快,飘逸自然。纹褶与身体结构贴切,线条舒畅柔厚,颇有民族气派。作者以生活为根基,进行大胆的典型概括。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昭君怀抱琵琶,微抿樱唇,双目凝思,黯然有神。整个塑像,造型并不复杂,但有丰富的变化,很有韵味。
我国是陶瓷的母邦,几千年来,不但在陶瓷生产技术上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在艺术设计上也有辉煌的艺术成就,历代都留下了极其精湛的珍品。包头陶瓷厂是比较年轻的瓷窑。近年来,产量不断提高,新型作品不断问世,昭君瓷塑就是其中较好的一件。
由于陶瓷是易碎物品,造型上给人的感觉要有稳定性。这尊瓷像头微垂,胸高挺,腰部收回,左脚前迈,形成S状优美的曲线动势。虽然身体整个前倾,但重心在脚,因而造型十分稳定,又富有律动感。可见作者匠心的精密。
陶瓷艺术虽然从生活中取材,但由于工艺特点决定,作为装饰性的艺术陶瓷物,也必须要求形象的统一与曲线的柔和。因而在陶瓷制品中不宜过多地使用立体的和直角的线条。昭君瓷塑在造型上没有大小线条突然变化的生硬风格,即使人物细小的头饰在视觉和触觉上也都有秀美丰腴之感。表明作者继承和发扬了古代陶瓷制作工艺上的优秀传统,体现了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
陶瓷色彩的美,反映在胎坯质地,釉和彩上,我国的胎坯质地,有粗细软硬,有色无色,各类俱全,可以并用。昭君瓷塑,是细白瓷,既有石膏那样的浑厚、洁白、素雅,又具有白瓷带有透明感觉的细净、醒目。色彩与人的感情是非常密切的,洁白之物给人一种典雅、高贵的感觉,这和昭君这一特定的历史人物所具的光彩十分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