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8/与酒厂打交道一部血泪史
(2015-04-03 09:50:12)
标签:
酒厂商标红酒纸张对方 |
分类: 杂谈 |
刚才和朋友们聚餐,我带去了两瓶内蒙古西部产的两瓶红酒。餐费是大家AA,酒是我“奉献”。这几年不管是否自己请客,我都常带这种红酒到饭局。不是我特别大方,是手里有几百瓶这样的红酒,送朋友,送礼,公司发福利已耗掉一些,剩下的还有不少,只好不断拿出来“挥霍”了。不是我疯了,一次购入这家如此多的红酒,是公司给这个酒商做了一套品牌设计,交稿后对方不肯付一分钱,不由分说将十几万全部“顶账”为红酒,爱要不要,反正没钱。这种酒品质并不算好,但放久了,可能因为“陈年”才稍好喝了一些。这仅是我与酒厂打交道的其中一件腻歪事,以往与许多酒厂做过生意,可以说是一部“血泪史”。
上世纪九十年代,海拉尔啤酒厂委托印制上百万张啤酒商标。看到商标设计稿我就有疑问,啤酒正面商标没有一个汉字,全部是英文。背标才有中文的酒名、制造商、地址等。我对酒厂来的客户说国家关于商标有规定,商品主名称不允许外文比中文大,更不允许商标只用英文不用中文。来人给厂长打了电话,告诉我这样设计没问题,尽管开印。签了合同,拿到了50%预付款,商标印好全部发货到海拉尔。出于谨慎——毕竟觉得这种商标制作有问题,让对方看成品样后没有交货,坚持其付清全款及运费才可以提货。酒厂这时候开始“找事”,说你们纸张用薄了,不是原合同规定的纸张克数。我们拿印好的商标成品到官方检测部门检测,拿出检测证明,证明纸张克数没有出入。但对方很有经验,说裁切和经过印刷后的纸张检测克数不算数。查了相关规定,确实有这一条。实际上我们早已从酒厂内部了解到,这批商标未用已经“废”了,原因就是正标只有外文没中文,违反了国家商标使用规定。厂家找了个很“专业”的拒收货理由,“耍赖”将损失转嫁给我们。其实如果我们纸张真有问题,对方绝不会仅拒收货和拒付尾款,肯定要追索已付50%预付款,可是至始至终对方一点都没提这件事。那时候市场还比较混乱,法律也不如现在这样完备,和酒厂反复交涉,到最后都上门去闹,都沒有用。对方始终都推三阻四,最后自认倒霉了。自此以后,凡是商标、包装之类的单,我们付印前都让客户必须签全张纸样、全张材料样,以防后患。还有发现委托单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也不轻易接单了。顺便说一句,海拉尔啤酒厂后被大品牌收购,无良工厂终不会有好结果。但是并不是你有了心眼,做了预防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个“腾x尔”酒找我们做酒盒包装,付印前该做的“防卫”都做了,多少有点“信心”,腾x尔不会自毁形象吧。但对方收到包装后找各种理由拖延另一半尾款,拖了一年多怎么去讨要都不给。直至这家酒厂很快倒闭,此事就不了了之。这家酒厂创办时实际上没什么钱,就用“割草”这种方式来获取供应商的材料。也就是有意欺骗供货商供货,给一点预付款,或一点也不给,想各种办法赖住不给钱,从头开始就打好主意想白拿你的东西。吃亏上当并非仅我这里,不少人都被割了草。其实在那个年代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先“罪恶滔天”一番后来又发展起来的也有一批人。所谓企业家统统有“原罪”,就是当年不守法不规矩,曾经劣迹斑斑。
现在有些名声的“蒙古王”酒、“成吉思汗”酒都在酒厂转让和更换老总时,将欠我的包装盒款顶了酒。这还是里面有朋友帮忙,或是上下打点才能顶点东西,否则钱也就打水漂了。蒙古王酒厂转让给北京一家企业时,工厂内朋友急着告诉我快点想办法要余款。但要钱在当时几乎不可能,只好将所欠差不多十万元全部要了酒。而且是“零售价”给的酒,沒一点优惠。不想找以后的麻烦,马上将酒打了个对折价在当地卖了出去。成吉思汗酒也顶回一大堆,送朋友不少,最后一部分给了朋友的一个连锁餐厅陆续卖了出去。
这两种情况还不算太坏,总算有点进进出出,没赔的太惨。最倒霉的是一次给内蒙古西部一“大xx”酒做包装盒,10万个酒盒发到后说颜色不对。可这是全部按照厂家提供的样品盒制作,并且还打了成品样发过去让认可。显然这是故意找事呀,可是还是无可奈何,有理说不清。后来才知道酒厂经手此事的人已辞职,他所认可的一切都不算数了。这次完全血本无归,赔的很痛……
呼和浩特酒厂、扎兰屯酒厂、鄂尔多斯酒厂、通辽葡萄酒厂等等,不提了,都有被宰被欺负的事,都有说不完的血和泪。只有与河套酒厂打的交道还比较顺畅和愉快,对方很守信用,现在内蒙古也只有河套酒厂最风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