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12/餐桌上的“腔调”

(2011-01-12 09:38:22)
标签:

中国

酒桌

凤凰周刊

腔调

大学演讲

分类: 餐厅评论及吃吃喝喝

    每到内地出差,在接待宴上我都犯愁。宴席主人首先祝欢迎词,然后主要陪客再按地位高低,年龄大小依次“造句”。每个人都能讲得一套一套的如行云流水和华美乐章,说得多的半个钟都会有。要多热情有多热情,要多贴切有多贴切,而且能滴水不漏地关照到在座每一位的相互关系和情绪,正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我之所以犯愁,就是出于礼貌和餐桌的游戏规则总要轮到我要讲,可我在这种时候嘴笨的要命,站起来连三句话以上可能都说不出来,至多能讲个感谢,再都以“欢迎到深圳”快速收尾。在深圳一晃已快呆了20年,这地方讲求效益为一切,习惯简单从事,酒宴同样痛快利落,时间很短。宾主应酬话语非常简单,长久下来弄得我在酒桌上早就不会说应酬一类的话了。

 

    最近看陈丹青在《凤凰周刊》一篇访问,他近十年在全国许多大学演讲,下面递上条子提出的问题,以及提问题说话的方式几乎一模一样。初时他很奇怪,后来明白了,中国这种大一统体制的教育方式,自然培养出“众口一辞”的说话腔调——不外是官腔、行政腔、文艺腔,内地酒桌上说得应酬话也是这种腔调的一贯执行。象我这样的人离开体制多年,远离官场的语境,变得这时“哑口无言”是很自然的事。不过我也不知道自己平时说话的“腔调”,是不是也没脱离国人完全一致的“发声”,我当然也不可避免是举国大一统教育蕴育下得“蛋”。

 

    某次出差到北方,被朋友“拼台”到一个场合吃饭。这是常有的事,我请你你没时间要请别人,你不来又不行,一了解双方或多方要请的人都不多,商量一下没什么忌讳就都凑到一起了。这种酒宴主题多话语多,相互都拉扯上要介绍认识,要讲讲各路关系的来龙去脉。起立敬酒次数频繁,祝酒辞轮流说得没完没了。不过在这种场合我却相反感到轻松一些,因为不是主宾,也没有主宾,被专注的时候不多,应酬的压力不大,反而吃东西很随意。特别是另一路数宾客正“闹腾”喝酒的时候,就更没有人在意你。这次有位客人向主人回敬酒时至少讲了半个小时,从他小时候与招待方的友情说到现在,语气完全是单位开会时领导讲话的调子,后来我才知道这位老兄已官场二线了,场面上说话的机会再也不多,在这“过把瘾”。

 

    在酒桌最怕碰到喝多了的“车轱辘”话,反反复复没完没了就那几句话,不到最后散场绝不停止。搞得你真是麻里麻烦,不理不是理更闹心,心力交瘁。也很痛苦碰到爱讲“大道理”的人慷慨陈词,把宴席当了讲堂,搞得吃饭有些象出来开会很不轻松。生活中充满了误会,本来某个人某件事做得最糟,比如有位朋友的太太做菜实际很难吃,但被请到家里的客人出于礼貌都会称赞“菜做得很好”,这位太太信以为真下招呼客人的次数更勤了。中国又是个很奇怪的国家,许许多多的事,所有人都明白是假的,却又无一人点破。象有人站在台上讲话,讲和听的人都知道是说假话,但绝无人挑明这是件“皇帝的新衣”。

 

    有位熟悉的哥们,每次与他在一起吃饭,总少不了听他情绪高昂地“演说”一番,相比之我现在却话语不多,他很奇怪我这种变化,实际上我真得不会在酒桌上讲话了,更不喜欢自己也没逃掉的“中国腔”。

 

    我总结在酒桌上见到“一生只见一次的人”的次数最多。对于永远要擦肩而过的人大可不必在意。想到这些酒桌上的话语言谈怎样讲也没多大所谓,不过是时随风而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