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密关系先于管教

(2013-01-14 08:36:10)
标签:

我有

亲密关系

健康成长

机会

乖乖

教育

分类: 家庭教育

    一对众口称誉的医生夫妇,对寄养返归的儿子的言行总是感觉不对,于是就毒打,以期望改变孩子。孩子便偷了钱想逃回爱他的奶奶家,途中被发现送回后,父母不仅没有反思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能够拿出这么大的勇气要回到奶奶身边,相反却认为这还了得,一阵更加残酷的毒打将孩子彻底地“打服”了,也让孩子对这个家彻底地绝望了!一个原本聪明可爱的孩子在家得不到温暖,只能到社会上去寻找,很自然同那些野孩子交上了朋友。 也很自然地有了小偷小摸的坏行为。这一切无疑更加重了父母对他的厌恶感。成人后,他被安排在他父母任厂医的工厂里,除了工资由父母代领外,连家都不让他住,加之自己的劣迹,谈了几个女朋友都吹了…… 事情到此都还很平常,日子仍然像往常一样平淡地过去,可积压在父母与孩子心里的怨恨都在接近极限。终于有一天,这种仇恨爆发了,他趁父母不在家时,发疯似的将家里的所有东西砸了一个稀巴烂,然后喝下农药自杀!在被抢救过来后,其父却欲置其于死地,他趁护士不在的间隙用手术刀切断了自己孩子的股动脉,据说当时鲜血直溅到了天花板上 ,连抢救都来不及!其父在跳楼自杀时被同事死死抱住,他一面挣扎一面哭喊道:让我去死吧,我养了这么个不争气的儿子,还有什么脸活在世上,我对不起社会,我杀了他是为民除害……

    看完这个案例,我的心被揪痛了。原本应该最亲密的父子之间却因为心中的怨恨做出了如此不可挽回的行为。原因是什么?那么多打骂教育孩子的家庭为什么很少出现这样过激的结果?这里边孩子和父母又各自应该承担多少的责任?

    “主的疼,就主的打。”这是我们当地的一句俗话,意思是说,对于孩子,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你首先是做到了真心疼爱这个孩子,你才有资格管教孩子。虽然,这句话说起来并不是完全地正确,现在也不时兴打骂教育,但我却觉得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对于孩子,你的疼爱首先是与孩子之间建立了一种稳固的、亲密的亲子关系,这样的关系中,孩子与你的感情是极深厚的,所以,即使你偶有伤害孩子的言行出现,也不至于到了对亲子感情和亲子关系“伤筋动骨”的程度。因为,你的初衷还是建立在疼爱孩子的基础上,而孩子也能深切地感受和体会到这一点。然而,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与孩子建立这种亲密联结,你就想用棍棒打出一个有出息的孩子,就想教育出一个好孩子,实在是难比登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的“无根基”的打骂不但打不服孩子,只能让孩子对你心生怨恨,特别是那些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或者由于各种原因被父母忽略的孩子,他们根本没机会与父母建立亲密的联结,没机会体会到父母子女的亲情,他们对父母感觉到的只是父母的陌生、要求、甚至在孩子身上虚荣心的索取。孩子在这样的心态下,怎能乖乖地配合你的教育和需要?一旦孩子不配合,你就对孩子心生更大的怨恨,那你的言行就会更不理智,这也同样让孩子对你再生更多的怨恨,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的互动,怎么会产生好的教育效果?怎么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又怎能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呢?

    所以,做为父母,首先要懂得,不管怎样的教育,前提就是你与孩子建立了亲密互信的联结,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当然,多数的家庭教育到不了我以上说的那种恶劣的程度,但却可以成为一面镜子,提醒你不断地自省。一旦遇到与孩子之间哪怕是一点点的冲突,也要及时想一想,我有没有与孩子之间建立这种亲密联结,我现在有没有资格去严厉地管教孩子。如果感觉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还不是那么融洽,还不是那么亲密,那么首先解决就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去想办法改善亲子关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又不伤害孩子的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