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孩子学会情绪处理

(2012-03-30 07:41:30)
标签:

少儿

情绪

英语老师

宋体

感受

教育

分类: 家庭教育

    人有七情六欲,难免会有难过、愤怒、不开心、不高兴的时候,孩子也是如此,当孩子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而有了负面情绪时,我们应该怎么来陪伴孩子呢?     有这样一个情景:初一的孩子,回家跟妈妈哭诉:“我再也不学英语了,英语老师太差劲了,我就答错了一个单词,居然说我是傻瓜。”

    当我们的孩子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应该怎么去处理呢?

    我想,首先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先处理孩子的情绪,再处理事情;二是不要让孩子恨老师,跟老师对立。

    当孩子跟妈妈哭诉时,往往有些家长会劝孩子:“老师也是为你好,不能恨老师。”甚至有些家长会成为老师的“帮凶”,接着训斥孩子:“如果你做对了,老师还是会骂你吗?是你做的不好,老师就该骂你,如果是我,可能还会打你呢。说什么不学英语了,这种想法本来就是错的。”这种做法,会让孩子感觉你不理解他,不接纳他现在的感受,孩子会感觉到愤怒、难过和妈妈在情感上的抛弃。个性强些的孩子,会开始抗拒来自妈妈的一切信息,他会觉得妈妈是个不懂他的人,他没必要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跟妈妈说,这样就阻塞了母子沟通的渠道,你也失去了了解孩子的机会和权力。个性弱些的孩子,可能当时会接受妈妈的说法“老师是为我好,我不应该恨老师”,但他真实的内心是很难过、很愤怒的,只是因为妈妈的说教而压抑了下来,但这种情绪并不会随时间自行消失,而是被压在一个角落。孩子的意识中“我恨老师是错误的”,但潜意识和真实的内心“我就恨老师,老师不尊重我”这样的想法依然存在。这样,孩子的心理会产生很多的矛盾冲突。以后再遇到这样的场景,他会采取类似的方法去压抑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他就会没有能力去感受自己。但当压抑的力量过大时,有的会一下暴发的不可收拾,伤害自己也伤害亲人或朋友。有的会因为心理冲突过大而带来心理上的疾病。  

   正确的做法是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用同理心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引导孩子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比如可以这样说:“宝贝,妈妈知道,你现在心情一定很糟,很难过、很伤心吧?虽然是你没说对英语单词,但老师也不应该说这样的话来伤害学生。”当你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孩子自然就会跟你说他内心的感受和受到的打击。当孩子感受到妈妈的接纳、理解时,孩子的心情自然就会放松,他会觉得妈妈是站在他一边的,会永远地跟他站在一起,这样就给了孩子心理上很大的支持。  

   当你觉得孩子的情绪已经发泄的差不多时,孩子的身体及表情已经是一种轻松状态时,再去处理这件事。处理事情时,不是替孩子去解决,而是把问题再交还给孩子,不能直接告诉孩子你应该怎么去解决。可以问孩子:“如果你是英语老师,你肯定不会这么对待学生是吗?妈妈很想知道,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呢?” 孩子肯定会说出他理想的老师形象,然后你再去问孩子:“现在英语老师明显地做错了,但妈妈觉得老师当时有点恨铁不成钢的心情,虽然急燥了些,但应该不会是为了故意修理你而去骂你是吗?你想一想,会不会是因为英语老师在家里或工作中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把情绪带到课堂上而冲你发火呢?”因为刚才已经处理了孩子的情绪,孩子也一定会平静很多,他会理智地分析,会找出自己在这件事情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对与错。这样慢慢地引导,孩子就会重新接纳老师,而不是与老师做对,从而把英语这门课落下了。  

   另外,妈妈在处理这件事后,可以随意地、不断地跟孩子交流:“今天的英语课上的怎么样?老师的情绪怎么样?”并告诉孩子:“人都有开心或不开心的时候,开心的时候可能会看什么都好,不开心的时候就会看什么都不好。当他情绪不好时,一旦有一个引破他情绪的出口,他的情绪就自然暴发了。当我们把对方发的火接住的时候,就是说我们或与对方对抗,或感到伤心难过,那就是我们在为对方的情绪买单了。而当我们能理解对方的发火并不是因为我,而是他自己的原因时,我们就不会往心里去,也就是不去接受他送过来的负面情绪。让他对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是我们去负责对方的情绪。这样我们的心情就不会那么糟糕了,你说是吗?”  

   在这样的引导下,不但可以平稳地处理好这件事情,增加亲子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你这儿学会正确的情绪处理方式,知道怎样调整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用同理心去感受别人的情绪,这样,孩子也就学会了如何顺畅地处理人际关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