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位于中国的西部,与西藏自治区共同构成了青藏高原的主体。汽车行驶在青藏高原时,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风光,是完全有别于江南的细气拥挤景色。因为这里有巍巍昆仑雪山,因为这里是三江之源的源头,因为广袤的草原和荒荒戈壁滩,西北的景色更加粗犷、更加壮美。
青海幅员辽阔,地广人稀,东部农业区的人口相对密集些,西部牧区人烟稀少。青海人口中一半是汉族,另一半为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多元的民族,多元的文化,使青海拥有了异于内地的独特风情、风貌。
青海的面积72万平方公里,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列全国第四位。青海的人口五百多万,列全国倒数第二。没有无度扩张的人口危害和过度开发的环境危害,这儿的空气是洁净的,这儿许多地方的环境是天然的。这儿的牛羊吃的是无污染的水草,呼吸的是清新自然的高原空气。
牛羊肉和奶制品是青海的的主要食物。当地人见我们和他们一样大盘吃手抓羊肉,大盘吃鲜甜的生洋葱,喝熬茶(一种加盐加香料煮的茶)、住藏民的小屋,他们说看不出我们是南来的蛮子,我们笑得很开心。

在海东地区的互助县,路过一片田野村庄,我们走了进去。

此刻是下午的两三点钟。妇女们在村头的小树林里纳凉、闲聊。

妇女们闲聊时也不忘干些针线活。纳鞋底、做鞋子,打毛衣,这些在城里已快要绝迹的针线活,在这儿仍有滋有味地进行着。
一群爷儿们坐在坟堆边聊天。我发现,这儿的女人好象都很壮实,男人都很精瘦。

女人们对自己在镜头中留下的身影,很感兴趣。

老头也围着我的相机看热闹。

一个妇女提了一兜馒头回来,馒头可真大,2元钱一个。她说,现在条件好些了,自己不做馒头了,都是上街买现成的。她说着要把这个馒头送给我。
继续上路,车在高山峻林中盘行。绛红色的山体与绿色的野山丛林相呼应着。

见惯了拥挤的高楼,嘈杂的人流、车流的都市人,此刻在如此开阔、静谧的景色之中,怎能不叫人心生一种神圣、空灵的感觉呢!
北山林场位于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区内,扎龙沟芳草萋萋,绿树成阴,青山绿水云缠雾绕。秋天,应该是林场最美的季节。

在北山林场的扎龙沟,几个藏民做些小生意。
烤土豆,大的一元钱一个,小的一元两个。小伙子说少的时候一天挣几十元,多的时候一天可以挣一百元钱。

这个藏民说家里有牛,有羊,她专门在这儿卖酸奶。看她的脸色多健康,不化装也很美。

酸奶二元钱一碗。她做的酸奶又厚又稠,纯粹的原味。

卖啤酒的藏女。

路过门源县的珠固乡时,天色已晚,只有藏民的农家小院可住。双人房40元一间,如此便宜的价格,什么要求也不该提了,只要床单、被子换干净就可以了。屋子里还烧着暖气,这一夜热得要命。
藏民小妹和她的父母、老公一起经营着农家小院。她说一年可以挣四、五万元钱。

这桶里是他们家的牛产的奶,还有自家做的酸奶。喝过他们家的牛奶,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牛奶——醇厚的奶会把嘴巴粘住呢!相比之下,想想我们在超市里买来的牛奶,其实只是加了少量的奶和一堆添加剂的水,不应该叫牛奶,应该叫奶水。
尝过小妹家的酸奶,更让我感动、感叹了,因为它让我想起了前年在瑞典、丹麦等国家旅馆里的自助早餐——一瓷盆奶制品,堆得高高的,颗粒状,不酸,入口清香绵滑,我用蓝梅酱拌着吃,极其好吃。当时我问导游:这么好吃,这是什么?导游说是农家乳酪。那时我还想:大概只有北欧的牛奶才能做出这么好吃的东西吧。今天,小妹家的酸奶竟和北欧的乳酪是一样的口味,一样的厚实。
原来,刚做好的酸奶是不酸的,温度高了,放置时间长了,才会变酸。小妹做酸奶,是把头天的酸奶留一小碗,倒进第二天煮过的牛奶中,什么添加剂也不要,保温两小时,就做成了一锅喷香醇厚的酸奶。
小妹告诉我,20斤的牛奶做酸奶,会出2、3斤黄水,黄水撇出来喂牛了。(天啊,我们这边要往牛奶里掺水,他们却往外撇水,难怪她家的酸奶厚实好吃呢!)“撇黄水不浪费吗?”我问。“给牛吃,不浪费。牛的饲料好,奶的质量才会好,做成的酸奶口感才会更好。”小妹的话让我明白——好食品是出自好品质的原料!天经地义,人工、化工,是合成不出好食品的。电视广告打得再多再漂亮,也是假话、鬼话一大堆。
上天啊(我只能和上天聊此番话了),他们吃优质的不掺假的天然食物,没有被灌毒的担心和危害。从这点来看,农家人比我们城里人幸福多了。我羡慕他们,妒忌他们!
我问小妹家的牛养在哪儿?她告诉我,她们家有十多条牛,每年开春时节,除了把产奶的母牛和小牛留在身边外,其余的牛全赶到仙米林场放养,到秋天再把牛领回来。这期间,每隔半个月,她妈爸会去林场看看牛(来回要步行六、七个小时)——去看看自家的牛吃肥了没有?生病了没有?
“牛不会走失吗?”“不会,只要一呼唤,牛就会过来了。”我听着小妹天方夜谈一般聊着农人的家事,就象波斯国王听《阿里巴巴》故事一样新鲜、有趣。
非常留恋小妹家的酸奶,第二天我用饭盒装了满满一盒酸奶带走。可怜的城里人是不可能吃到优质美食的,那就让我一次爱个够、吃个够吧。
我们也去了仙米林场,小妹说的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已经开过去了。还是看到了一群群无人看管的牛,自由自在地吃草。如此美景美草,牛怎么会不心怀舒畅呢?怎么会不产好奶呢?

在林地还看到了一些牧羊人留下的石头垒成的“屋子”,有火炕,有灶台。已不知存在多少个年头了。

当年的牧羊人和石头屋的炊烟,早已随清风去了,留下的是人们对此景此物的种种猜测和想象。石头屋的不远处,竖立着一块五彩的好看的石头,象玛尼堆中的圣石,象对天祈祷的碑石。那一定是孤独的牧羊人留下的一份千年的期盼和祝愿吧。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
是谁日夜遥望着蓝天
是谁渴望永久的梦幻
......
那就是青藏高原”
这曲摄人心魄的“青藏高原”之歌,此刻,在山林的上空,在我的心中回荡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