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所处的城市处在长江下游的江苏省境内,原本是日全食的较好观测点,但是天空不作美,从21号晚上就下起了大雨,无奈中,只能打开央视4套看电视的直播。
在9点20分左右,电视画面中放着四川广安的日食食甚,当主持人问道了“日珥”的概念,这个时候,2位不知从哪里请来的“教兽”就开始语无伦次,误人子弟了。
本人全程摄像电视画面,遂将3位的对话摘录余下:

主持人:另外还有个概念据说是“日珥”,日珥我们通过肉眼这个观测能看到吗?会有这种可能性吗?朱教授?
朱教兽:“日珥”是就是太阳光球的部分,所以一挡住后就看不见了。
主持人:哦,是这样的!
另一个教兽:我记得唐代有一个天文学家叫李淳风,他写了一本书叫《乙已占》,他这个有一句话叫做“日食而晕,半珥”,这个“半珥”就是旁边有一个像耳朵一样的东西。那么我看呢,就是在日食的时候,旁边很晕,但是你注意到没有,边上带有这个光,但是这个光不是相当均匀和对称的,看,有些地方要小一点,有些地方要大一点。那么大一点的地方,稍微多一些就是像个耳朵,就是这样。
。。。。。
不知道各位朋友看完以上的对话后发现了什么问题?!本人虽不是天文学专业,但是相关的天体常识还是有的。“日珥”真是像上述两位说的那样,在日食过程中看不到吗?那为什么后面一位教授却说唐代就有人能看到“半珥”?这不是前后矛盾吗?真的就是光晕大点的像耳朵的就是日珥吗?
我简直不敢想象这些话是所谓的大学教授,在公众面前做的“科普教育”。
在日全食时,太阳的周围镶着一个红色的环圈,上面跳动着鲜红的火舌,这种火舌状物体就叫做日珥。(任何一个会基本电脑操作的人士都能在百度上查到上述解释)此外,在历史长河中,记录在册的日珥,全都是在日食过程中看到的,例如李淳风记录,又例如1239年,俄罗斯的编年史中曾提到过日珥,称其为“火舌”,1842年在一次日食中重新发现了日珥。实际上,我们通过头发也能想象得出,在科学技术还是相当落后的古代,人们是不可能用肉眼直接观测太阳而发现日珥的。由此,我们看到了央视直播中的“朱教授”所谓的“一档就看不见了”,纯属谬论。
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0db2c9ca72612e55f21fe79a.jpg
此外我们再来看看,日珥是不是就是“太阳光球的一部分”?百度百科中给我们这样的解释:日珥是在太阳的色球层上产生的一种非常强烈的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的标志之一。日珥是通常发生在色球层的,它像是太阳面的"耳环"一样。按运动情况来看,日珥可分为爆发型、宁静型和活动型这样三大类。它们从太阳表面喷出来,沿着弧形路线,又慢慢地落回到太阳表面上。但有的日珥喷得很快、很高,它的物质没有落回日面,而是抛射入宇宙空间了,爆发日珥的高度可以达到几十万千米。
也就是说,日珥是太阳的表面活动,它的运动变化与太阳内部的磁场有着密切关系。“朱教授”一句含糊不清的“光球的一部分”,就把全中国亿万老百姓给忽悠了。
后一位教授居然用“很晕”来形容“日冕”,我倒确实被他晕了。不过,更让我吐血的则是,他所谓的“晕大点的像耳朵的就是日珥”。太有才了,这样的教授应该推荐到中科院去做院长。
我不做过多解释,列举相关日食过程中的“日珥”,请网友慢慢欣赏。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9-07/14/xinsrc_27207061408594681852714.jpg
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090716/0019b91ebfe20bc92acc0a.jpg
http://hiphotos.baidu.com/azmfq/pic/item/3bd0b2d1b63fb91d9b50270a.jpg
http://www.astron.sh.cn/picbase/daily/2006/0601/060115/sunflame_soho.jpg
http://hiphotos.baidu.com/linda19940317/pic/item/0c7c9a8602d89209c75cc359.jpg
http://hiphotos.baidu.com/linda19940317/pic/item/626896d020a71e1b9a502759.jpg
http://image.gxnews.com.cn/uploadpic/2009/07/20/67e63b04062861605d164b746ea68eb3.jpg
http://hiphotos.baidu.com/147369258000/pic/item/baf740f3fd4a76ec0b46e0c5.jpg
http://image.gxnews.com.cn/uploadpic/2009/07/20/dfa8b8979c027372e809bc282231dd0c.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