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书·胤征
(2011-08-26 22:26:42)
标签:
夏书·胤征文化 |
分类: 【百万书库】 |
胤
【题解】太康失去帝位后,后羿立大康的弟弟仲康为帝。这时,主管天地四时历数的羲氏、和氏纵酒享乐,不履行自己的职责,仲康命令胤侯率领将士征讨羲和。胤侯出征之前聚众誓师,《胤征》就是出征的誓词。
在誓词中,胤 侯强调了君正臣贤,臣民都要忠于职守,失职的人应该受到惩处,而对被惩处的人又要区别情况,分别对待,对首恶分子要严厉处治,不殉私情。
文中用“烈于猛火”比喻“天吏逸德”,在早期散文中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
今文无,古文有。
羲和湎淫①,废时乱日,胤往征之②,作《胤征》。
【注释】
①〔羲和〕羲氏与和氏,尧帝曾命令他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制定历法,教导天们按时令节气从事生产活动。自尧至夏,羲氏、和氏世世代代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湎(mian免)沉迷于酒。〔淫〕过分,过度。
②〔胤(yin印)〕国名。〔征〕征伐。
【译文】
羲氏与和氏过份地好酒贪杯,玩忽职守,搞乱了天时节令,胤侯去征讨他们,史官记述了这件事,叫做《胤征》。
(以上是序。)
惟仲康肇位四海①,胤侯命掌六师②。羲和废厥职,酒荒于厥邑③,胤后承王命徂征。
【注释】
①〔仲康〕就是太康的弟弟。《史记•夏本纪》:“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中康就是仲康。〔肇〕(zhao兆)〕开始。〔位〕通“涖。”,《尔雅•释诂》:“涖,视也。”
②〔侯〕君。《尔雅•释诂》:“侯,君也。”〔六师〕六军。大司马掌管六军。
③〔邑〕封地。
【译文】
仲康开始统治全国的时候,命令胤侯为大司马掌管六军。羲氏与和氏废弃他们的职守,回到他们的封地饮酒作乐,胤国的国君接受仲康的命令去征讨他们。
(以上是第一段,说明胤侯征伐羲和的原因。)
告于众曰:“嗟予有众,圣有谟训①,明征定保②,先王克谨天戒③,臣人克有常宪④,百官修辅⑤,厥后惟明明,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⑥,官师相规⑦,工执艺事以谏⑧,其或不恭⑨,邦有常刑。”“惟时羲和颠覆厥德,沈乱于酒⑩,畔官离次⑾,俶扰天纪⑿,遐弃厥司⒀,乃季秋月朔⒁,辰弗集于房⒂,瞽奏鼓⒃,啬夫驰⒄,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⒅,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⒆,《政典》曰:“先时者杀无赦⒇,不及时者杀无赦(21)。”
【注释】
①〔谟〕谋略。〔训〕教训。
②〔征〕征验,应验。〔保〕《孔传》:“安也。”指安邦定国。
③〔天戒〕老天的告戒,如日食之类,古人认为是天降灾祸的征兆。
④〔常宪〕常规法典。
⑤〔修〕修职,忠于职守,搞好本职工作。〔辅〕辅君,辅佐君主。
⑥〔遒(qiu求)人〕官名,主管宣令。《孔疏》:“遒人,不知其意。盖训遒为聚,聚人而令之,故以为名也。”〔木铎〕一种铃子,铃身是金属的,铃舌是木的。古时宣布政教法令,沿途摇铃,从而引起人们注意。《局礼•天官•小宰》“拘以木铎”注:“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铎以警众,使明听也……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晌(X如训)〕通“巡”,巡行。
⑦〔官师〕众官,各位官员。〔规〕规劝。
⑧〔工执艺事以谏〕工,指百工,即各种工匠艺人。用技艺法规进谏,如同《礼记•月令》所说“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如果命令各种工匠制作出的东西是淫巧、奢侈的,工匠应当加以规劝。
⑨〔或〕有人,有谁。〔恭〕《孟子•离娄上》:“责难干君谓之恭。”
⑩〔沈〕通“沉”,沉湎。
⑾〔畔〕通“叛“,违背。〔次〕职位。
⑿〔椒(chu触)〕《尔雅•释诂》:“始也。”〔天纪〕就是《书•洪范》中所说的“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
⒀〔遐(xia霞)〕远。〔司〕司掌的职务。
⒁〔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就是阴历九月。〔朔〕阴历每月初一。
⒂〔辰〕旧指太阳与月亮相会。《左传•昭公七年》:“公曰:‘多语寡人辰而莫同。何谓辰?’对曰‘日月之会是谓辰,故以配日。’”〔房〕房宿,指太阳与月亮相会的地方。
⒃〔瞽(gu鼓)〕本指盲人,这里指乐官。按《周礼》,盲人没有视力,但识别声音的能力很强,因此用盲人做乐官。
⒄〔啬夫〕掌管布帛的小官。
⒅〔尸〕主管,主持。
⒆〔干〕犯。〔先王之诛〕先王制定的应当诛杀的律典条例。
⒇〔先时〕在时令节气之前,比时令节气早。
(21)〔不及时〕没有赶上时令节气,比时令节气晚。
【译文】
胤侯向众人宣誓说:“啊,诸位:圣人有谋略,有教训,这些谋略、教训明自无误地证明了可以安邦定国。先王能够谨慎地对待老天的告诫,臣民能够奉行常规法典,百官能够尽职尽责地辅佐。那些诸侯十分贤明。每年初春,遒人之官摇着铃子在路上巡行,各位官员相互规劝对方的过失,各种工匠艺人也依据技艺规程向上提出意见。如果以上人等有不忠于职守的,国家将按常规施加刑罚。
(以上是第二段,胤侯誓师时,宣布羲和的罪行。)
古代搞天文历法的人真命苦,没算出日蚀就得砍头,这真实一个危险的工作。
《胤征》记载了中国最早的日食,让时光倒流,我们去看看远古的人们是如何对待此事的?
老百姓被这奇异的自然现象吓得到处乱跑,人们纷纷敲鼓,想把天狗先生给吓唬跑了。其实这是没有用的,因为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太空里的天狗是听不见的。可是,这个好心好意的习俗还是被后代帝王们继承下来了,每逢日食,后代帝王们都要亲自击鼓,作出讨好太阳的姿势,还要往天上射箭,射天狗的屁股(其实这招有效,因为箭可以脱离空气飞行,譬如火箭就是这样的)。
日食只是天文奇观,但在古代人们却认为这是上天对于人们的警告。
当政者是仲康,帝王的责任最主要一条就是确保人间风调雨顺,这就要求他伺候天神们高兴,也包括太阳。但是太阳却被天狗咬了,这实在是一个重大的事故,是夏王仲康的失职,说明他的品德或者政策出了问题,导致天神用日食来警告他。夏王中康只好把这一责任推到了天文官的身上——就是羲氏﹑和氏。
这两氏从黄帝时代起就世袭天文官的铁饭碗,饭碗端得久了,人就变成懒了,喝酒废事、沉湎淫乐,把日食给计算错了,没预报出来,致使中康未能提前做好敲鼓射箭准备。
中康以此为理由,准备砸碎他们铁饭碗,征伐羲氏、和氏的封国,还喊出了“火炎昆冈,玉石俱焚;旧染污俗,咸与维新”的檄文口号,表示一定把旧风气捣碎。
“今予以尔有众,奉将天罚①。尔众士同力王室②,尚弼予③钦承天子威命。火炎昆冈④,玉石俱焚。天吏逸德⑤,烈于猛火。歼厥渠魁⑥,胁从罔治,旧染污俗,咸与维新⑦。呜呼!威克厥爱⑧,允济⑨;爱克厥威,允罔功。其尔众士懋戒哉⑩!”
【注释】
①〔奉〕尊奉。〔将〕行将,即将。〔天罚〕上天的惩罚。
②〔同力〕同心协力。
③〔尚〕庶儿。表示祈求或命令的副词。
④〔昆冈〕昆山,古代著名的产玉的地方。《尔雅•释山》:“山脊,冈。”
⑤〔逸〕过,洲错误。
⑥〔歼〕全部杀死。《孔疏》:“歼,尽也。《释诂》舍之曰:‘歼,众之尽也。’众皆死尽为歼也。”〔渠〕《孔传》:“渠,大。” 〔魁〕首领。《孔传》:“帅也。”
⑦〔与〕许可。
⑧〔克〕战胜。〔爱〕爱心。指对亲爱者有罪而不杀的私惠。
⑨〔济〕成功。
⑩〔懋 (mao茂)〕勉力。〔戒〕谨慎。
【译文】
“现在我率领你们全体士众,奉行上天的惩罚。你们众将士要为王室同心尽力,辅助我恭敬地秉承天子的威严命令。大火燃烧崑山时,美宝和顽石都会被焚烧。天子官吏的错误行径,那危害会比大火还要猛烈。我们只要杀掉他们的首恶,被迫跟从他们的人不要惩治,其余原来染上污秽旧俗的人,都允许改恶从善、弃旧图新。啊!如果威严战胜私惠,那就确实能够成功;如果私惠战胜威严,那就确实不能成功。你们众将士要努力、要谨慎啊!”
(以上是第三段,胤侯誓师时告诫众将士,要同心尽力,行天子的命令。)
这次战争雷声大雨点小,胤侯带领的队伍乱打了一气,被羲氏、和氏击败。胤侯部队夹着尾巴铩羽而归。
小后羿知道了,认为中康不堪重用,不用再丢人现眼了,就逼着中康把政权交给自己。
小后羿把自己推上了王者的宝座,树起“有穷国”的大号。就这样夏朝立国才不过三十年,就这样被东夷人接管了。
后来“寒浞”设计害死小后羿,又斩杀小后羿的儿子,霸占小后羿的妻子嫦娥,生下“豷”和“奡”。
【帝告釐沃】
自契至于成汤八迁①,汤始居亳②,从先王居③。作《帝告》、《釐沃》④。
【注释】
①〔八迁〕《孔传》:“十四世凡八徙国都。“从契到汤共十四代,见《史记•殷本纪》。
②〔亳(bo脖)〕有南亳和西亳。《括地志》:“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汤都也。宋州北五十里大蒙乌城为景亳,汤所盟地,因景山为名。河南堰师为西亳,帝喾(ku酷)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这里指南亳。
③〔从先王居〕《孔传》:“契父帝喾都亳,汤自商丘迁焉,故曰‘从先王居。’”《史记正义》:“汤即位,都南亳,后徙西亳也。”
④〔作《帝告》、《釐沃》〕《孔传》:“告来居,治沃土二篇皆亡。”《帝告》的意思是告诉先王,汤迁居先王之地。《釐沃》的意思是整治沃土。《史记•殷本纪》引文无《釐沃》,后人怀疑、《帝告釐沃》是一篇。另外,从《帝告》起已是商书,以下五篇只有序,没有正文,不宜放在卷首,今从先例放在虞夏书之后。
【译文】
从契到成汤八次迁移国都,成汤又把国都迁到亳,跟从先王住过的地方居住,史官作《帝告》、《釐沃》。
(以上是序,无正文。)
【汤征】
汤征诸侯,葛伯不祀①,汤始征之②,作《汤征》。
【注释】
①〔葛伯〕葛,国名,嬴姓,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县北。伯,伯爵。葛伯不祀的情况,见《书•仲虺之诰》“乃葛伯仇饷”注。
②〔汤始征之〕汤征伐诸侯从葛伯开始。
【译文】
成汤征伐诸侯,葛伯不奉行祭祀,成汤就从征伐葛伯开始,作《汤征》。
(以上是序,无正文。)
【汝鸠 汝方】
伊尹去亳适夏①,既丑有夏②,复归于亳。入自北门,乃遇汝鸠、汝方③。作《汝鸠》、《汝方》。
①〔伊尹〕见《书•汤誓》注。〔去〕离开。〔适〕往,到……去。
②〔丑〕厌恶。〔有〕名词词头,无义。
③〔汝鸠、汝方〕汤的二位贤巨。
【译文】
伊尹离开亳到夏,不久就厌恶夏了,重新回到亳。从北门进入时,却碰上了汝鸠、汝方。写下了《汝鸠》、《汝方》。(以上是序,无正文。)
【题外话】
夏商的时代实在是离我们太远了,故此,我们称之为远古。在远古,人们没有意识到要将历史记录下来流传后世,这让我们这些后人很难去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单凭流传下来的传说和一些后人补记的历史,是不能够真实的还原夏商的历史。现代考古不断的发现,解开了一部分谜团的同时,又带给我们新的谜题。
纵观文献记载,在夏朝这段历史中,主要记叙禹,少量的提到夏朝的事。还有更让人绝得奇观的事,从殷墟挖掘出的甲骨文中,不但没有提到夏朝,而且在甲骨文中并没有“夏”这个字,同样也没有相对的“冬”字。春秋二字,有。
一年有春夏秋冬之分,我们称之为“四季”。怎么商朝人不分四季呢?据《尚书·尧典》所记:尧命“羲和”二人定历法,分四时。其它文献中也是这么说的。那么夏商的文字中,理当有对应四季的文字。
可是,甲骨文中偏偏没有对应四季的文字,只有春秋二字,少了夏冬。这就让我们觉得非常奇怪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不难理解,当时全球气温比现在高得多,四季区分不大,夏冬两季节并不明显,只是比春秋二季略微热一点或者冷一点,所以一年分两个季节,每季6个月。不仅商朝人如此,和他们同时期、同纬度的苏美尔人也是如此:在此纬度区间内,气温要么热,要么冷,一年两个季度足够了。不热不冷的过渡期很短,没必要为1个月专门设季度。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就知道“羲和制定历法,分四时”这个说法不靠谱的很。
既然在商朝的甲骨文中没有提到夏朝,那么夏朝的存在,就受到质疑。
呵呵,疑古派认为夏朝是虚无的,可是新的考古发现,却证实了夏的存在。龙山文化晚期、新砦期和二里头等,都证实了夏朝的存在。
考古发现虽然证明了夏的存在,但没有解释夏商之间的关系,是否如流传下的历史中说的,商是夏封的诸侯之一,后成汤兴商灭夏桀。
破解出的甲骨文中,成汤根本就不是商朝的开国之君,最多也就是一个“发扬光大”的中兴之君,对汤的歌功颂德不少,但就是没提到他曾经打败过“桀”,推翻过“夏”。甲骨文里不仅没有“夏”这个字,也没有“桀”这个字。
以甲骨文卜辞为依据的话,我们甚至可以怀疑夏桀根本不存在,而成汤也非商之开国君主。也或许是,商并不承认,曾经被夏的统治过,或者是商只服从禹,但不服禹的后代统治,自立为国,直至灭夏。
那么夏商之间的关系就耐人寻味了,夏朝与商朝仅仅是王朝更替这么简单吗?还是商夏本来就是两个国家?
虽然最终的结局都是商灭夏,但其过程或许并不想人们想的那样简单。
【小结】
不知不觉夏朝就将完了,我把自仲康到夏桀之间的历史,简要的概括一下。
少康击败有穷国夺回政权,恢复了大禹的功业,史称“少康中兴”。亡国多年的夏朝奇迹般地又重建起来了。
少康的儿子“杼”继承王位,开始对东夷族的远征。他得到沿途诸侯的支持,也控制了很多地方,一直打到大海之滨通过东征。夏王朝的威望在各地大大增高,一些原来叛离的诸侯又重新臣服,国力空前鼎盛。
杼英年早逝,年仅二十七,然后换成他的儿子芬继承王位,芬在位约四十四年而死。其子芒继位,举行了隆重的祭黄河仪式。除了把猪、牛、羊沉于河中,还豁出老本,把当年舜帝赐给大禹象征治水成功的“玄圭”也沉在河水中,以示虔诚。这就是“沉祭”,一直延续数了后世数千年的仪式——当然到今天却没有了。
芒在位约五十八年而死,其子泄继位,国家相对稳定,对东夷诸族进行了封爵。二十五年后泄死去,其子不降继位。不降永不投降,征伐了夏王朝西部一个诸侯“九苑”,临死把位子让给弟弟扃。扃在位约十八年而死,其子胤甲接班。胤甲死后,发生嗣位之争,不降的儿子孔甲借助迷信手段蛊惑人心,从叔叔扃、堂弟胤甲一系手中夺回了天子位。
孔甲庸碌无能,很多诸侯就开始小觑他,不再服从这位夏后的命令,孔甲也无可奈何。到了他的儿子皋和孙子发,情况还是没有改观,夏王朝德衰,诸侯叛之,前来进贡的诸侯渐渐减少,等孔甲的曾孙子夏桀接班的时候,夏王朝已经兴味索然、奄奄待死。
夏桀打算重振辉煌,即位以后,拿山东滕县地区的“有施国”开刀,杀一儆百,欲重树自己在诸侯中的威望。有施国从前对夏桀不敬,正好被夏桀抓为现行。夏桀亲自坐上战车,调集了上万军队集结在有施国几百米长的小城之外,耀武扬威。
有施国在大兵压境面前失去勇气,下城请罪,夏桀不许投降,一定要灭掉他的封国,给各家诸侯看看样子。有施氏将妹喜进献给夏桀,平息了战争。
夏桀非常喜欢妹喜,他建立酒池肉林和美眉一起享乐。后世的学者将妹喜归为红颜祸水,酒池肉林比作奢侈无度。这对于妹喜和夏桀都不公平。
夏桀是在泡美眉,就像一个穷大学生,为了追MM,宁可当掉裤子。若搁在富裕年代则没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泡妞可以,但要有充分的经济实力。
可是,夏朝在这个时期国力萧条,夏桀这么一搞激化了矛盾,使得夏朝提早灭亡。注意,就算夏桀不沉迷女色,不弄出酒池肉林,夏朝也是要灭亡的。
其实,夏王朝经济衰退,有其必然性,这是从政治结构上来的。俗话说,“肉腐出虫,鱼枯生蠹”(念杜)——肉放久了就长虫子,鱼放干巴了,龙虾放久了也长蛆。一个王室家族,即便它是龙虾,但它在政治舞台上独自跳舞久了,等待它的必然是自身的没落:它对下面的管理水平日益落后,观念逐渐暮气沉沉,行动积滞不前,最终被新兴家族所取代。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循环,那就要及早让新兴家族参与进来,增加活力。夏朝没有这样的参与机制,而是一家一姓专制,注定它被迫吞下“家天下”者自己的悲哀——被别的家族用外力打碎。夏朝维持了四百多年,没有新兴家族的参与和推动创新,统治和管理的技术都走向落后和反动,而且各利益团体矛盾激化,危机四伏。难怪最后经济滑坡,再加上天旱的灾情,终于社会经济大萧条。这不是末代帝王一人善与不善,道德好与不好,就能轻易解决的。这是任何帝国都必然面临的正弦曲线,除非它能引进新鲜势力充进自己的统治集团,自我变革更生,仿佛凤凰涅磐。但这在“家天下”者的古代中国,怎么可能呢?
夏桀在这样的政治、经济烂摊子面前,又能怎么办呢?独一家族长期专政积累出的被动后果,都被记在夏桀身上,夏桀成为千夫所指,万世所讥,他与后来的商纣先生,成为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大的恶君。亦可叹哉!这种把历史走向、亡国大势,简单归纳为某最后一人之善与不善、好与不好,是肤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