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中国乳企轻资产发展模式反思
(2008-12-25 20:10:22)
标签:
杂谈 |
记者观察:中国乳企轻资产发展模式反思
从乳业近一些年的发展模式来看,企业一般是把奶源也就是养殖的部分抛给奶农,只有部分企业愿意自己投巨资来建自己的养殖厂。因这对于整个乳业链条来说,这一块的成本投资最高,且风险也非常大。
记者在中央电视台二套录制《牛奶的诚信》节目时,碰到了东北的完达山乳业股价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顺。李介绍说,在此次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完达山能够幸免于难的原因在于所有的养殖厂都是自己投资建设的,从养殖、收购到生产整个环节都是可以控制的。
和三鹿、伊利和蒙牛相比,这次逃过一劫的完达山的企业规模要小得多。李顺介绍,完达山在奶源也就是养殖上的投入达到近一百亿元。一个从源头到市场都依赖于自己投入的企业,其发展需要的巨额的资金,因此发展得慢一点也是必然。
和完达山不同的是,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提倡提“奶牛下乡、牛奶进城”的所谓轻资产战略。也就是把成本较大的奶源建设一块抛给社会,由其他人来负责投资,企业主要是负责生产和销售。伊利和蒙牛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几乎有一半的奶源也是社会化的。
对于企业的投资策略来说,采取这样的发展方式并没有错。因为对于资金有限而又追求发展速度的企业来说,不可能要求它每一个环节都自己来投资。然而,不幸的是,这次发生的对中国乳品行业产生重大打击的三聚青胺事件的问题环节就在于社会化的奶站。在乳业价格机制仍没有理顺、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时,在监管缺位犯罪非常容易而成本又非常低的情况下,奶站为了一已私利而制造出了震惊中外的问题奶粉事件就不显得有什么意外。
问题奶粉事件发生后,一些企业也开始奶站这个不可控的环节进行改良式的“托管”,也就是把以前由于奶站老板自己单独经营的模式改为企业派出质量监督及管理人员进驻养殖小区代为管理的模式。此前投资奶站的老板现在每月只按比例收取固定的投资收益。
“托管”也是把奶站纳入了乳企自身的管理控制范围内,这或许不失为一种暂时有效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