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杆的“推”和“拉”与TGM的4个受力点
(2009-04-06 16:14:14)
标签:
高尔夫挥杆理论杂谈教练golf |
分类: 高尔夫杂谈 |
左手的“拉”是通过身体的旋转对受力点#4的施力将能量传递给身体和左臂+杆身构成的二级杠杆系来实现的,其目的是增加二级杠杆系的角速度,杆头滞后可以缩短二级杠杆系的转动半径,从而通过减小转动惯量来增加转速。身体施力的关键是左臂内侧要始终感觉到来自身体的压力,身体施力的前提是左臂与脊柱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度。从躯干和左臂的关系看,躯干在“推”着左臂走,而从球杆的角度看,则是左手“拉”着球杆转。躯干对左臂内侧的压力感从下杆开始一直要保持到击球后的随杆阶段,如果你左臂内侧没有这种压迫感,你就不是在用身体驱动,而是在用手臂打球。
右手的拉是通过受力点#1实现的,其目的是协助左臂的拉来增加二级杠杆系的角速度,该力是在由上杆到下杆的转换时达到最大值,在下杆过程中逐渐减少,直至在释放前完全消失转为作用在受力点#3的“推”力。右手的“拉”不太准确,因为它并不直接作用在球杆上,它对球杆的“拉”是通过右手掌根对左手拇指的“推”来实现的,这对杆头滞后的形成和保持是至关重要,如果此时的受力点是#3而不是#1的话,就会过早触发由杆身和左臂构成的一级杠杆系,造成过早释放。
最后再看一下释放时的受力情况,释放是对一级杠杆系的加速过程,是围绕着受力点#2和#3进行的,通过受力点#2(左手后三指)对杆把末端的“上提”(制动)和右前臂打直对受力点#3的猛烈“下推”,使杆头绕左手旋转速度迅速增加,形成所谓“释放”。请注意,对受力点#2和#3的主动施力,是为了对杆和左臂构成的一级杠杆系进行加速,即对杆头进行加速,而不是对手进行加速。而对受力点#4和#1的主动施力是对二级杠杆系进行加速,即对双手及整个球杆进行加速。二者切不可混淆!
希望通过上述讨论使你对挥杆的受力过程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至于如何实现就看个人的理解和应用了。还是那句话,看明白了,不妨试试,有疑问,可以一起讨论,有错误,请批评指正,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就当我没说。
注:4个受力点的定义:
受力点(PRESSURE POINT):人体与球杆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受力点来传递的,
人体高尔夫机上的受力点共有4个:
#1:与左手拇指或杆把手相接触的右手掌根(取决于握杆的方式)
#2:左手的后三指
#3:与杆把手相接触的右手食指根部关节
#4:直的左臂于身体左侧相接触的部分
受力点是TGM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请读者务必记牢。
右手的拉是通过受力点#1实现的,其目的是协助左臂的拉来增加二级杠杆系的角速度,该力是在由上杆到下杆的转换时达到最大值,在下杆过程中逐渐减少,直至在释放前完全消失转为作用在受力点#3的“推”力。右手的“拉”不太准确,因为它并不直接作用在球杆上,它对球杆的“拉”是通过右手掌根对左手拇指的“推”来实现的,这对杆头滞后的形成和保持是至关重要,如果此时的受力点是#3而不是#1的话,就会过早触发由杆身和左臂构成的一级杠杆系,造成过早释放。
最后再看一下释放时的受力情况,释放是对一级杠杆系的加速过程,是围绕着受力点#2和#3进行的,通过受力点#2(左手后三指)对杆把末端的“上提”(制动)和右前臂打直对受力点#3的猛烈“下推”,使杆头绕左手旋转速度迅速增加,形成所谓“释放”。请注意,对受力点#2和#3的主动施力,是为了对杆和左臂构成的一级杠杆系进行加速,即对杆头进行加速,而不是对手进行加速。而对受力点#4和#1的主动施力是对二级杠杆系进行加速,即对双手及整个球杆进行加速。二者切不可混淆!
希望通过上述讨论使你对挥杆的受力过程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至于如何实现就看个人的理解和应用了。还是那句话,看明白了,不妨试试,有疑问,可以一起讨论,有错误,请批评指正,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就当我没说。
注:4个受力点的定义:
受力点(PRESSURE POINT):人体与球杆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受力点来传递的,
人体高尔夫机上的受力点共有4个:
#1:与左手拇指或杆把手相接触的右手掌根(取决于握杆的方式)
#2:左手的后三指
#3:与杆把手相接触的右手食指根部关节
#4:直的左臂于身体左侧相接触的部分
受力点是TGM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请读者务必记牢。
后一篇:挥杆杂谈:释放时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