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心理学关系疗愈自己女性健康 |
分类: 《开启·心世界》 |
心理学,看重“关系”。认为“关系”影响人的一生。下面我们看看,那些“关系”会对我们的人生有着重大、深刻的影响。
一、
心理学尤其看重一个人最初和父母的关系,这个“最初”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6岁之间。心理学认为一个人一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程度百分之八十在6岁前就已经在和父母的“互动中”决定了。听起来有些“宿命”,然而事实确实如此。当然之后并不是不能改变,只是需要付出许多努力,乃至需要经历“凤凰涅槃”的死去活来的过程。在父母之间,还尤其看重个体和母亲的关系。我想那是因为母亲给予个体的爱和陪伴更多,更能决定个体的心理世界的形成。
极端一些说,每一个人都不是独立成为自己的。而是在和父母的“互动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和对自己和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的。
与母亲的关系,决定一个人内心是否会拥有足够的爱的能量。心理学有句话:和母亲关系好的人,和谁的关系都会好;和母亲关系不好的人,和谁的关系都不好。而英文妈妈Mother和金钱
而与父亲的关系的好坏,对于女性来说,则意味着日后与丈夫的关系的好坏;而对于男性来说,与父亲关系的不好,可能会让他一生从内心抵触领导或权威,一生叛逆,也就一生只能做个“男孩”而无法通过认同父亲来走向真正的男人,进而也就无法从内心开启真正的力量。
所以,最初与父母的关系,也往往决定了一个人日后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工作能力、人际关系、EQ等种种重要的能力。
二、
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两个彼此之间有爱又有性的人更近的人了。伴侣关系(夫妻关系)能够带给人身心最深曾的满足和归属感,然而因为它承载的过多,往往也会带给人最深的失望和痛苦。
事实上,你在伴侣关系中触发的一切伤痛,都只是触动了你的老伤口,那创伤的根源往往来自于最初,来自于第一个关系:你和父母的关系那在最初关系中,所造成的失落感、自己不重要、被冷落、被遗忘、不被爱等等的一切负面感受,都会在伴侣关系中得到激发,一个不漏。
在“关系”中受的“伤”,最好还是要在“关系”中得到疗愈。显然伴侣关系可以承担这个重任。不过,那需要伴侣双方卸下外面厚厚的盔甲,能够向对方勇敢的敞开自己脆弱的心,在这样完全安全、不会被批判、完全被接纳的过程中,心灵曾经的伤痕将得到疗愈。我们将重新获得完整。
然而遗憾的是,在婚姻中,因为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老伤口”,这“老伤口”在日常生活工作人际中往往不会暴露,然而在伴侣关系中却无可隐藏。或者是对方触动了你的“老伤口”,或者是你触动了对方的“老伤口”,两个最近的人,对彼此的伤害往往也是“零距离”的。
为了更好的经营伴侣关系,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在这个最近的关系中,“后退”一步,这样我们才能够看清楚,我们才能够以一种“爱”来观照自己内心的老伤口,进而能够以一种“慈悲”来理解伴侣的“老伤口”。这样我们就能够让我们的伴侣关系少一些批判和指责;少一些挑剔和不平衡。而多一些理解和感同身受;多一些心疼自己和对方、多一些想要疗愈自己和对方的正能量。在所有的关系中,我们尤其要珍惜这一个。因为能够陪我们到最后的既不是我们的父母,也不是我们的孩子,而是我们的“老伴”。
三、
提到这个关系,让我有些兴奋。会让我想起自己经常会在咨询时说一句话:“遗憾的是,你无法改变你父母的命运,更没法重塑他们的人生,你只能带着尊重和臣服接纳他们的命运和人生;因为能够改变他们,塑造他们人生和命运的人,只有他们的父母;但是幸运的是,你能够塑造你的孩子的人生和命运。”
如上所说的,孩子的人格和心理,孩子对自己和对世界的态度都是和父母的“互动”的结果。
然而与孩子的关系(或称亲子关系),不仅仅对于孩子是重要的,有一生影响的。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也将是一趟不可错过的成长之旅。
朋友,我希望你能够慢下来和你的孩子在一起,从他(她)的出生到呀呀学语到第一次走路到第一次上幼儿园到第一次上学;从他(她)第一次哭泣、第一次难过、第一次愤怒、第一次害怕第一次骄傲,到每一次哭泣、每一次难过、每一次愤怒、每一次害怕、每一次骄傲···都耐心的陪伴着孩子。慢慢的你就会发现,你的孩子所有的快乐,也是你曾经儿时有过的快乐;而你的孩子所有的痛苦,也必定是你儿时曾经有过的痛苦。其它亦然。
事实就是,养育孩子的过程,也给予我们每一个大人“重新活一次”的机会。重新经历我们小时候所经历那一切我们已经“忘记”但其实深深压在心底的一切。我们可以将我们小时候没有得到的,给予我们的孩子。这其中物质上的满足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小时候缺乏自信,那么你就在和孩子的互动中,多多给予孩子认可和欣赏;如果你小时候缺乏安全感,那么你就多多的陪伴孩子,尤其是在孩子难过无助的时候,绝不会不耐烦的离开他,或简单粗暴的对待他;如果你小时候缺乏独立动手的能力,那么你就在孩子已经建立起充分的安全感的基础之上,多多的让孩子自己去独立的思考独立的做事,你需要的只是稳稳的站在孩子身后,让孩子大胆去做,因为他知道不管他(她)做的好坏,身后总有稳稳的、永远支撑他的父母。···
所以,事实就是,如果你认真用心养育孩子的过程,也就是你自我疗愈自己的过程。在你培养塑造出一个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的孩子的同时,你也完成了对自己的疗愈。
四、
多年的心理学工作,让我深深感受到一个事实:你外面的一切关系模式,都只是你内心自己和自己关系模式的外显。
如果你展现在外面的是喜欢指责批评别人,那么你内在一定是经常指责批评自己;如果你对别人要求很高,那么你内在一定对自己要求更高;如果你对别人简单粗暴,那么你内在对自己也一定更是简单粗暴;如果你感受不到别人的感受,那么你也一定感受不到自己内心的感受;
换个角度说:
如果你经常恐惧领导批评你,那是因为你的内心经常有自我批判的声音;如果你经常恐惧伴侣离开你,是因为你内在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如果你经常愤怒别人忽略你的感受,是因为你的内在认为自己是不重要的;
每个人与自己的关系,是由第一个关系父母塑造的。如果父母能够无条件的接纳我们的优缺点乃至一切,我们自己就能够接纳我们自己,反之如果父母对我们是有条件的爱,会经常指责批评我们,我们就会“内化”一个父母,长大后替代我们的父母继续来“指责”“批评”自己,如果你意识不到,那么可能到死你都会维持这样的“自我模式”。
我曾经也是这样。每天活在自己对自己的批判声中:“你不够好”,“你很差劲”,“你不值得别人爱”,“你必须改变你所有的缺点,才能够有希望。”等等···
直到后来心理学启迪了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当我彻底看到过去自己和自己的关系,看到自己过去20多年来,对自己是那么的“暴力”时,眼泪止不住的流。在泪光中我仿佛看到另一个自己在黑暗处瑟瑟发抖,他是那么的恐惧和胆怯,因为二十多年来,他活在被别人,更多是被自己批评批判之中。我抱住他,眼泪痛快的流:“亲爱的,从今天开始,我再不会那么暴力的对待你了,我会心疼你,爱你永远永远和你在一起。”
我的全部人生,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我没有改变自己和自己的关系之前,一部分是我改变了和自己的关系之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用前三种关系的质量来衡量我们这一生的质量。然而决定前三种关系质量的根本就取决于第四种关系:我们与自己的关系。
我这样说也许你会不同意。如果说第四种关系可以决定第二第三种关系还可以理解。但我们怎么能够决定第一种和父母的关系呢?我们只能被动的接受,能遇到怎样的父母纯属命运。真的只是这样吗?
不是。
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尤其我们的父母,因为他们的父母和那个时代的原因,他们的身心上都承载着比我们更多的“老伤口”。也许父母给予我们的不是最好的,但是我相信,这却已是以父母已有的能力能够给予我们最好的了。其它的,不是他们不想给,而是他们自己就没有。
当你能够从这个角度重新理解父母,你们的关系就改变了。就能够从负性变为正性的了。而伴随着这样的改变的是,你生活中的其它关系也将发生改变。
乃至对于那些小时候经历父母离婚的人,请相信,如果你愿意那么你能做到:家庭可以是破裂的,但是你的心灵却可以是完整的。这完整就来自于,你长大后,能够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观照你的父母,观照你的成长经历。
而如果你在伴侣关系、亲子关系中,乃至生活中的一切关系中出现了“卡壳”,我建议你回到第四个关系,重新审视“你和你自己的关系”。如果你和自己的关系是“暴力”的,那么你的其它关系,必定也是“暴力”的;如果你和自己的关系是“冷漠”的,那么你的其它关系也必定是“冷漠”的。
为了自己和我们所爱的人的幸福,我们必须回到我们自己;
然后再从我们自己出发,去把握住自己人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