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标签”

标签:
治愈系心理成长女性情感 |
分类: 《开启·心世界》 |
1-标签
与一个女孩咨询。
我对她说,我们喜欢一个人,往往是因为这个人身上,有我们内心压抑着的或没活出来的另一个自己。
拿我自己举例,我这个人本来是安静多些,这样就往往会喜欢活波的人;细腻多些,所以就会喜欢简单不复杂的人;喜欢读书思考,所以就会喜欢爱玩儿会玩儿的人;中规中矩,所以就会喜欢有些不守常规的人。
女孩说:确实,我觉得我这个人有些粗心大意,所以我喜欢的那个好朋友,就是一个安静心细的人。我很喜欢她,也很喜欢她的性格。在她身上,确实有我自己本身不具有的优点。
我说,你喜欢她身上的优点,正是你内心压抑的没活出来的那一部分自己。但只是你暂时“压抑”了,而不是你“没有”。
女孩疑惑的问,你是说我也能够做到安静细心?
我看着她,确定的点了点头。
可是,从小我爸爸就说我是个“马大哈”,是一个做事粗心大意,毛手毛脚的人。女孩说。
是啊,你从小被父亲贴上了做事“粗心大意”的“标签”,之后你便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这个“粗心大意”的标签跟随你到现在。然而事实上,你可以“撕下”这个标签。
引申来说。
也许是你在小时候做某件事时,确实做的很粗心,但是爸爸却因此给你贴上了做事“粗心大意”的“标签”,那么其实是“强化”了你内心觉得自己做事“粗心大意”的经验。进而久而久之你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粗心大意”的人,认同你爸爸给你贴的“标签”。进而甚至把“标签”当做真正的自己。
这个“粗心大意”的标签跟随你到现在。然而事实上,你可以“撕下”这个标签。
我可以吗?
可以。
2-我们的样子
仔细想一想,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从小到大都被自己的父母(或老师或是某个对于你生命成长重要的人)贴上各种“标签”:
或者是——“老实巴交”、“软弱”、“内向”、“不会沟通”、“没有外场儿”、“没有才华”、“好孩子”、“听话”、“坚强”、“有毅力”等等···
或者是——“粗心大意”、“毛毛愣愣”、“没心没肺”、“没有内秀”、“过于简单”、“坏孩子”、“不听话”、“不坚强”、“没毅力”等等···
小时候被贴上的“标签”,往往会影响我们一生的走向。甚至小时候的“标签”就会因此成为很多人长大后的“样子”,伴随这个人一生。
3-利与弊
仔细想想,“标签”其实也有好处。那就是会让我们清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优势和短处。如果没有“标签”,我们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标签”提供给我们一种对自己和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把握感。
但是“标签”的弊端也有许多。
最重要的弊端是“标签”会局限住我们。比如很多人认为自己这一辈子都不能上台当众讲话(这样的人至少有两个标签:口才不好与没有魅力);很多人认为自己这一辈子都没有力量自己去闯出一番天地(这样的人至少也有一个标签:老实听话的好孩子。)
4-突破“标签”
有时候自己看着自己的父亲,就会有种感叹,如果我没有突破自己的“标签”对自己的局限,可能就会和父亲是一个模版的拷贝吧。
父亲的标签是什么呢?我想会有:“善良”、“老实”、“好人”、“不惹事”、“坚强”、“有责任”、父亲的这些标签其实是父亲引以为豪的(也是我个人觉得父亲给予我最好的品质)。但是父亲过于认同这些“标签”,这也就注定了父亲的一生老老实实在一个单位上一辈子班,一辈子只干自己熟悉的工作,而不敢突破和尝试新的东西,进而让自己的人生少了许多欢乐与自在·····
一个人心智成熟的过程,也就是不断突破自己身上各种“标签”的过程。我想,我们比我们的父辈幸运。在这个知识开放的大时代中,我们有各种各样认识自己、改变自己、重塑自己的可能。
从那开始呢?
就从突破自己身上的“标签”开始吧。
如果你有“不能登台演讲”的标签,那么就主动去找到这样一个机会,去突破一下自己。哪怕结果很差也无所谓,重要的是你需要这样的突破和看到自己的另一种可能;
如果你有“做事粗心大意”的标签,那么就选择一件不太难的事作为自己的突破点。在做这件事时,让自己突破内心的“我做不到细心”的限制信念,深呼吸、慢慢来一点点的、不急不慢的做细它、做好它。于是在做好这件事的同时,你也就完成了对标签的突破。
如果你有“老实听话”的标签,那么你就需要开始少听别人的,而听自己内心的,并且去做一些你想做但一直不敢做的事;如果你有“中规中矩”的标签,那么你就做一些“破格”的事儿,哪怕从一个新头型开始、从一身有颜色的衣着开始突破。
···
你准备好突破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