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归属感心理问答情绪女性情感 |
分类: 《我与你》 |
Ask:
李老师你好,我看过您很多文章和您推荐的一些书,包括《遇见未知的自己》,可一回到现实中就没有用了,心中的恶魔又会出现。我现在很没有归属感,没有自信。内心渴望幸福确有总是抗拒别人靠得过近。跟母亲关系不亲密,这让我更觉得有苦无处诉。我怕自己会抑郁,我现在很没有归属感,非常焦虑。非常渴望得到您的帮助,盼回复。万分感谢!
Mr.li:
读你的来信,确实感觉到你很焦虑。并且内心安全感很弱。如你的署名——“一只不知道要飞向哪儿的孤独鸟”,想一想这只无依无靠的孤苦伶仃的鸟儿,还真让人心疼。是什么让你这样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呢?这个答案就在你自己的来信中,那就是——“很没有归属感”。好,我们就聊聊归属感,希望对你有所启迪。
“归属感”是什么?从定义上来看,归属感也可以称为隶属感(归属,引申一下也可以称为:“归还”“属于”)。一个有归属感的人,是一个有根的人。这种归属的感觉,就像我们听国歌、升国旗时,往往会从心中升起一种归属感一样。
对于一棵树木来说,它的归属感是大地和土壤;对于一条鱼儿来说,它的归属感是江海湖泊;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稍微复杂一些,那么一个人需要怎样的归属感呢?我想大概有三个归属感:自我生命的归属感,自我存在的归属感,精神上的归属感。
一、
怎样找到自己“生命的归属感”呢?其实不难,谁给予你生命,那么谁就是你生命的归属感。也就是我们的父亲母亲。多年来在咨询中,经常遇到如你这样无力无助的来访者,我都会用心理学的技术,来让他(她)看到自己的父母,并进一步让其与自己的父母有一种爱的连接。当他能够和自己的父母以“爱”连接上之时,就像大树找到了自己的树根,就像插销插进了电源,身心逐渐被爱与力量充满,而曾经的无力无助消失不见。心理学会说,这样的人和自己的父母重新“连接”上了,也就重新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归属感。
所以你看我的文章中,有很多都是谈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谈怎样接纳父母的文字。我会不厌其烦的谈一个人与父母的关系,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生命的归属感,进而获得内心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量的源泉。
而一个内心憎恨父母的,不肯接纳父母的;或者因为命运,他的父亲或母亲,做过伤害他的事,他以此为理由不肯原谅父母,不肯接纳父母;或者内心瞧不起父母,觉得自己的父母很弱,很差劲;那么这样的人的内心,也许将会一生与孤独无力相伴。这样的人的内心,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凄苦感和哀伤感。进而让自己的人生总是被蒙上一层阴影。
而找到自己生命归属感的人,则完全不同。
我曾经也是一个不接纳父母,抗拒父母的人。心理学对我最大的帮助之一,就是让我内心真正的谦卑下来,接纳自己的父母,进而与自己的根连接上。从此后,虽然生活中也会有许多难题,但是内心从未再有耗竭枯干的感受。
二、
父母家族,是我们的“后盾”,他们用爱始终支持着我们。然而我们在找到自己“生命归属感”之后,应当再往前,找到“自我存在的归属感”。
怎么理解一个人“自我存在的归属感”?就像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他也许干什么都干不好,但能当好一个士兵。通过当兵,许三多能够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我喜欢对年轻人说的一句话就是:“最重要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属于你的那个位置。”
就像对我来说,让我去开车,我不会是一个好司机。让我去当兵,我也不会是一个优秀的兵。让我经商,我会觉得活得很痛苦;而让我作为一名心理师,我就真的踏实了,因为我找到了在这个世界上的属于我的那个位置。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如果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的那个“位置”,也就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归属感。进而在这个位置上,他会发出属于他自己的“光亮”。
从这个角度上,我以为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也是说,一个人进入中年,能够担当责任,活出自己的能力,为自己的家人和社会做出贡献,带来幸福。那么这个人就是真正“立”起来了,也就是真正的长大成人了。
三、
也许,对大部分的人来说,找到前面两种“归属感”就会让自己的一生很有意义,同时让自己内心不匮乏爱与力量了。然而还是有许多人,会再往前一步,寻找自己“精神上的归属感”。所以有了宗教、哲学、文化。拿我自己来说,20岁开始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3年的学习之后,我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归属感”,从此对自己,对生命,都不再疑惑。
有人说,人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在活着的时候知道自己会“死”的动物。这也注定了,会有许多人,除了生活之外还会关注更深层的问题,比如生命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是否有灵魂存在?人死之后的世界是怎样的?生命的意义究竟为何?···其实我不太建议年轻的你,现在就一定找到“精神上的归属感”,但是我们至少要对这样的人,心存一种尊敬与敬畏。因为对他们的尊敬就是对我们自己的尊敬。因为我们人类,是和其它生物不同的。我们除了吃喝拉撒睡之外,除了不断在这个地球上挖掘开采之外,我们还会探寻生命的意义和真谛。
···
最后回到你。我猜你还不到25岁,所以我建议你,在30岁之前,要多在前两种“归属感”上去下力气。
找到自己“生命的归属感”,去获得自己内在爱与力量的源泉,然后带着这爱和力量,去勇敢的找到自己“存在的归属感”,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吃自己该吃的苦,并在这个过程中,活出自己内在生命的潜能。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耐心。不能过于着急和渴望走捷径。妄图只通过读一些书,或上一些课,就立刻让自己身心内在发生“质”的飞跃。慢慢来,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天一点累积,最终可以水滴穿石,凤凰涅槃。
最后祝愿你能够心平气和,不再疑惑,明确方向,痛并快乐着、脚踏实地的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