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活出再放下

标签:
自我无我疗愈心灵女性 |
分类: 《开启·心世界》 |
人内心的成长,往往会经过两步重要的过程。
心灵成长第一步:活出自我;
举个例子,一个女孩从小在父母的疼爱和关怀下长大,考大学也都是父母给他挑选的专业。她曾经以为自己其实就是父母眼中的自己。长大后渐渐的他发现,事实不是这样的。她开始努力成为内心真正的自己,而不是父母眼中的自己。她放下自己过去的专业而努力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英语老师。她放下害羞与内向而将自己内在的活力与激情展现在世界面前。
她所做的,就是活出自我。
活出自我是不容易的。需要我们拿出极大的勇气来突破我们内心的恐惧和外在的阻力。
活出自我,需要让我们听从我们内在的声音,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样子。而不是别人期望的样子。没有活出自我的人,内心往往经常会感觉压抑,有一种没有活过,或没有存在感轻飘飘的感受。这样的状态,用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对现代人存在状态的描述就是一个字:“烦”。用米兰昆德拉的书名来形容也很恰当:那是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从没有活出自我的人的眼睛里面看到的满是慌张和胆怯,犹豫和恐惧,因为他往往或者父母或权威的阴影之下,一辈子难以成为自己。从心理学来看,那是心灵被阉割的人。
在心理咨询中,在面对很多年轻人的时候,鼓励和支持他们先“活出自我”是我始终坚持的方向。
心灵成长第二步:放下自我;
一个人在充分活出自我之后该怎样往下走呢?在心理咨询中,在面对许多中年人的时候,我会看到他们普遍已经“活出自我”了,不缺钱,也不差名利。然而他们有的内在仍然空虚和渴望着,在“自我”的作用下,他们渴望生命有更多更高的实现感和存在感;而有的则在活出自我之后,充分以物质与感官的享受来代替内心的满足。
就像灵修者张德芬曾经这样描述曾经的自己:
“25岁那一年,我在台湾电视公司播完午间新闻之后,顶着一脸的浓妆,开着豪华Volvo进口轿车,准备回到位于台北市仁爱路名人巷的豪宅中,与我那个名人夫婿共进午餐。在车上等红绿灯的时候,我不经意地看到了后视镜中的自己,吓了一跳!那是一张年轻姣好的面容,秀丽的五官,在浓妆下衬托得更加出色,可是却愁容满面,我是那么地不快乐!”(摘录于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后记)
“自我”在这个阶段是一种毒药。如果你太“自我”,就会每天陷入“自我”的陷阱和痛苦中。你的生活中会充满了“我”想要和渴望的;“我”快乐和痛苦的;“我”喜欢和“我”讨厌的等种种的对立和分裂。
当达到“我”想要的时候,你会开心幸福。
而当不能满足“我”想要和希望时,你会难过痛苦。
你还是外界环境和刺激下的奴隶。你还不是自己心灵的主人。
你会发现痛苦的根源正是这个“自我”。从灵修角度来看,人痛苦的根源在于认同“小我”(可以理解为我这里所说的自我),而从佛法的角度来看,人痛苦的根源在于执着于有个“我”。
这个阶段,需要放下“自我”。
这样的过程,灵修者张德芬会称之为放下“小我”活出“真我”的过程;学佛者会称之为体证“无我”和“空性”的过程。
于是,你踏上了另一条道路,心灵觉醒的道路。
如果你还没有活出自我,愿你努力的先活出自我;
而如果你已经活出自我,那么愿你开始学习慢慢的放下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