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金刚经说什么》随笔

(2014-07-31 08:37:29)
标签:

金刚经

随笔

佛学

疗愈

心灵

分类: 《心迹·悟疗吾心》

 读《金刚经说什么》随笔     文/心理师李楠

今天是藏传佛教索达吉上师仁波切的生日,翻出自己十年前在读南怀瑾先生的《金刚经说什么》后,随手所写的小文。重新读读,虽然幼稚,却不失真性情。我仍然记得当时年轻的自己读完、读透《金刚经说什么》之后身心所产生的那种从未有过的喜悦与自在。进而在这种喜悦和自在下,写下这篇小文。以此小文,祝索达吉上师仁波法体安康,长久住世,弘法利生事业广大圆满。也愿朋友们,借此去读《金刚经》,亦或知道这个世界有这样一本书,将来有机缘去看。哪怕当时看不懂,也没什么。因为种子种下了,有一天必定会开花。就像索达吉上师在其讲述金刚经的著作《能断》中所说:金刚经,给你强大。这种心灵的强大是真正而彻底的,如金刚一样能摧毁一切烦恼痛苦而不会被外界的一切所摧毁。愿你我的心灵能够拥有这种强大的力量。

 

1

深深的体会到此经的最伟大处在于:它超越了一切的宗教性,但是呢,它又包含了一切的宗教性。很让我共鸣的一个想法:你要超越,要改变一个人或者东西,首先就是接纳它啊。

释迦牟尼,在此经中,几乎推翻自己所说过的一切,比如:如来无有说法,如来无所得。

此经中,常人总是以为一个‘空’字,但是,这‘空’可绝对的不是断常见的‘空’。是‘空’但是你若是因此而在心中执着一个‘空’,那么,便又不是了。

所以此经其实最重要的是:去‘四相’,‘无所住’,‘善护念’。‘不着相’等。而真正的体证到‘一切的缘起性空,一切事物的无常性,一切法的‘无我’性。从而,真正的了解到释迦牟尼所说的‘实相’。

 

2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又差别。’金刚,彻底的破除了一切的宗教和哲学的界限,它与‘华严经’一样,承认一个‘真理’一个‘至道’。所以,并不以为自己才是最正确的,有此胸怀,真是我释迦牟尼也。

 

3

‘般若’我们译作中文‘智慧’,但是为什么不叫‘金刚智慧波罗蜜经’呢?因为,一个‘智慧’是不能完全的表述‘般若’的全部,换句话说,‘般若’啊,并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智慧’。

般若,包括五种。

(1)实相般若:也就是那个最根本的,又很多的称呼,如佛,真如,本性,涅磐。此为般若之本。

(2)境界般若,比如一个诗词的境界: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你去自己体悟这其中的‘境界’吧。呵呵,什么都可以是一种‘境界’‘庖丁解牛’啊,乃至于,洗衣服,做饭,都可以有‘境界’的啊。而(2)是(1)的‘用’。

(3)文字境界,就好像我的朋友夸我说:什么话,你一讲出来,这味道就不一样啊,呵呵。

(4)方便般若,历史评价‘霍光’四个字‘不学无术’。‘术’就是‘方便’不是手段,而是啊,一种‘方法’。比如讲课,用比喻啊。所以我们都看到过‘千手观音’,每一个眼睛中还有一个眼睛,就是代表,有很多中方法啊。

(5)眷属般若,般若的眷属,我们都晓得‘六度’,那五度,就是啦。

 

4

再看此经的名,金刚,在一切金属中啊,最坚固的,就好像‘金刚钻’能破万物万法。能斩断一切。从而能建立一切。波罗蜜即是-到彼岸。连起来-----如金刚一样的无敌的大智慧直到真正幸福的彼岸!!呵呵,我的理解啊。

 

5

不起执着分别,当下即是也。

此经平实至极,先写释迦牟尼和弟子们出去乞食,然后,回来吃饭。吃完饭,释迦牟尼洗脚,然后,整理座位,准备打坐啦。这时。学生须菩提出来,问老师,说:老师啊,你说应该怎样的安住自己的心,和降伏自己的心呢?释迦牟尼乐着说:问的好!就是这样的安住啊就是这样的降伏啊。呵呵。

其实,这样,经啊,就已经讲完啦,

 

我们总是如孙悟空的老师须菩提一样的,觉得要去找一个道,然后,找到了一个自己觉得好的东西,比如‘宗教’‘哲学’‘思想’‘偶像’。即是人啊,都要找一个能让自己的心理安顿的东西。一个自己以为‘对和好’的东西。

但是,一个人在心中有‘好的对的’那么,他同时就会在心中有与之相对的‘不好,不对’的。

所以就如须菩提,他的问题,是啊,我们总是要问,怎样我们才能快乐啊,怎样的我们才能远离痛苦啊,怎么样的可以心理舒服而不闹停呢,对不?呵呵。

我们永远的生活在好和坏的对立中,

我们拼命的想要好,和远离坏。执着于‘好和对’,而厌恶‘坏与错’。换句话说,我们的内心啊,总是在战斗着的。

 

而释迦牟尼的回答,正是微笑着,给了我们当头的一棒啊。呵呵。他马上的接住徒弟的话说:好啊,就是这样的,当下的,无所住的安住啊。呵呵。

但是老头没有听懂,而接话说:好啊,我在这里,听着,您说。呵呵。

 

6

痛苦和解脱:为何要去四相

 

于是,释迦牟尼开始说此经的根本处“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非菩萨”

一切众生因为以为‘有我’所以,就会有对立,就会有另外的三相啊。为什么会执着‘有我’呢?是因为体会不到宇宙万物的缘起真相。

而为什么体会不到呢?因为‘妄想无明’,而为什么会‘妄想无明’呢?因为,以为‘有常’和‘有我’。呵呵,又回来了。

那么,究竟,是先有的‘妄想无明’才有的‘我执’。

还是,先以为的‘有我’才产生的一切的‘妄想无明’呢?呵呵,大问题。

 

释迦牟尼让他的学生们,如果要成为佛和菩萨,就要离开‘四相’我们不想做佛,也不想做菩萨,但是,我们想做一个快乐的人吧,想过快乐的生活吧,而其实,只有真正的离开‘四相’才可以呢。

南怀瑾老师在讲的时候啊,他更是站在了一种宗教的,或者说,很高的人格的境界上,来讲此,这样,往往,让人‘高推胜境’认为,那是佛菩萨的事情,而普通的人,很难做到。所以,我要用,心理学,来重新的讲一下,为什么,我们也要‘离四相’并且可以做到的啊。

我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如果想‘不痛苦’那么,就要,‘离四相’。

先说,为什么,我们会痛苦呢?那是因为我们总想让自己不痛苦啊,呵呵。

我们一切的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不了解宇宙万物的真相,我们总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控制’和掌控自己的‘人生的所有,比如工作,事业,爱情,。但是,偏偏现实往往的和我们所预想的是不一样的。而导致‘痛苦’。

比如,我们希望我们爱的人,她也爱我,但是现实是她不爱,或者,爱了以后又不爱了。

比如,我们希望我们干一件事情可以顺利,但是,现实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以外。

比如,我们希望自己的身体健康,但是,现实是,我们也会得病。

比如,我们希望自己一切平平安安的,但是现实是,总是会有一些小小的意外的发生。

比如,我们希望花儿总是开放,可是严冬总是来临。

生老病死,阴晴冷暖,春夏秋冬,成住坏空。

 

我们,人,其实可以掌控的,很少很少啊。我们所想的,所希望的,总是和我们的真实的,有一些的,或者很大的‘区别’。我们小的时候,希望长大,但是长大了以后,我们又觉得还是小的时候好,人生就在这样的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天又一天啊。

 

所以,我的答案是,我们最大的痛苦的根源是因为,我们为我们的人生的潜意识中设定是——快乐和幸福的。但是,现实和设想的差距,让我们很痛苦。然后,我们就和‘现实世界’对抗,我们也称为‘努力’。我们开始拼命的‘抓’。但是,当我们有了钱有了车房后,我们就不痛苦了吗?  我们试图通过‘征服这个世界’从而远离‘痛苦’。但是,常常是-得不偿失啊。-----

于是,我们迷惑了,怎样才能真正的幸福呢?怎样的才能让自己觉得生命是充实和有意义的呢?

于是,我们开始寻找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书中,在思想中,在各种主义,和宗教中,我们希望,能‘寻找’到那个,我们一直要找到的,那个真正的让我们幸福永远的‘真理’。

 

可是,我们不知道,问题的根本,其实在我们的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中,所以释迦牟尼说啊“止,止,止,我法妙难思。”是啊,我们的思维,限制住了我们自己啊。所以,释迦牟尼说,每个人,都是佛。佛是觉悟的人,而人,是未觉悟的佛啊。

而心理学上也有一个‘投射’的原理。而可以证明,其实我们的世界怎样,并不是取决于世界,而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看世界的方式。

所以,一个心理咨询师告诉我说:你知道吗,在精神病眼中,世界是充满着妖魔鬼怪的,在神经症的眼中,世界是险恶的,人与人是尔虞我诈的,是勾心斗角的。在普通的人眼中,世界,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好也有坏。而在真正超心理健康的人眼中,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即是是不完美的,也是完美的啊。而人都是本性善的,好的。

所以,‘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告诉我们,你说别人是狗屎,其实,正是你的心中有‘狗屎啊,

佛教,包括心理学的一些流派,主张,是我们自己的思维,我们的思想方式,让我们痛苦,而不是这个现实的世界。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的方式的错误,而导致了,我们的痛苦。

有人说,佛涅磐了,就是成佛了,就一切快乐幸福了。其实,是不恰当的。

然而,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世间的本质是‘空’(因缘聚而生,因缘散而灭)那么涅磐的本质也是空。世间与涅磐,就没有了分别了。这就是‘龙树’所说:‘涅磐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磐,亦无少分别。涅磐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但是如果如‘龙树’所说,那么又那里来的‘一切皆苦’?那里来的‘涅磐寂静’?而其实他的话是说,如果你能有‘真正的智慧’那么,上面的话,就是成立的。

也就是说,世间和涅磐是有差别的,

但是,差别,不在于对象,而在观念。

 

所以,一切归本,是我们自己的认知方式是错误的。也就是佛所说的‘无明’啊。

而金刚经中的‘离四相’就是要彻底的打破我们的‘无明’。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改变我们的‘认知’。

从而真正的远离痛苦。和真正的心理健康。

 

7

我相,是根本。

有我,就有人我是非的‘对立’。此为佛教认为的根本的痛苦。

而心理学也认为,因为‘我’总是要去控制自己的‘生活’而产生痛苦。而且,心理学的投射可以证明,一个人,你所讨厌的事情,正是你想要去做的。你所讨厌的人的特点,其实,也正是,你自己所有的啊。

所以,你讨厌别人,其实,正是你讨厌你自己啊。

所以,提出来,要想真正的‘改变自己’,和超越自己,首先,是要去‘接纳自己’啊。如果一个人,能够接纳自己,他也就慢慢的消灭了‘对立’的思想。

他经过痛苦的自我成长,如果真正的接纳了自己。

那么,他也就从此接纳了所有的人。那么也就初步的做到了‘无我’无人相,无众生相了啊。

所以,金刚经,其实,是让我们通过改变我们的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去掉‘无明和妄想’而‘悟’。)从而,彻底的推倒我们原来的‘世界’。而推倒的目的,是重新的构建‘世界’。

这个过程,就是释迦牟尼修行的过程,而在我看来,也就是一个人,自我接纳,自我整合,从而真正的‘自我超越’的过程。

其实,毫不玄妙。就好像此经开头所讲的那样的平平实实啊。呵呵。

但是,如果,一个人真正的做到了去掉了‘我执’,那么,在平凡中,就又要出现一个佛了啊。

 

 

                                
读《金刚经说什么》随笔读《金刚经说什么》随笔读《金刚经说什么》随笔

    读《金刚经说什么》随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贪食的背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