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智·悲·愿·行

(2012-03-01 09:23:40)
标签:

心灵

佛法

情感

分类: 《国学·疗愈心灵》

智·悲·愿·行
                                                 文/心理师李楠

佛教的四大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愿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菩萨。

代表了佛法的四个核心内容。即“智慧”、“力行”、“慈悲”“愿力”。

 

一 、慈悲

很多人对佛教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慈悲”。

而代表慈悲的观世音菩萨在中国更是家喻户晓,在解放前,大陆就有“户户观世音,家家弥陀佛”的说法。慈悲者“慈”即是“予乐”;“悲”即是“拔苦”。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众生以快乐,就是慈悲。在佛法看来:大悲心是佛法的根本。也是成佛的种子。

 

二、愿力

因为看到众生的苦,并想要帮助众生解脱痛苦,进而在内心发出“愿力”,要去救渡众生。

在佛教中代表愿力的是地藏菩萨。因见六道众生中,地狱众生最为痛苦,而常驻地狱救渡地狱众生。并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三、智慧

佛法是最看重智慧的。没有智慧作为引导的“慈悲”和行为,是容易有偏差的。

所以有:“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的俗语。

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萨,手持宝剑即代表用智慧的利剑斩断一切烦恼与迷惑。

 

四、力行

如果只有慈悲、愿力、智慧而不去力行,那么便坠入空想之中。毫无力量和利益。

所以“一切如来有长子,其名号曰普贤尊。”普贤菩萨骑着的白象,即代表着:“香象渡河,截断众流”。就好比一条汹涌湍急的大河,别人都畏难而不敢过,那大象就毫不犹豫的下河并渡过。

用此来比喻,一个学佛者不畏艰辛,力行佛法的气度。

···

而从心理学来看,慈悲、愿力、智慧、力行也代表了一个人理想人格的四个侧面。

一个人不要说成佛那样高远的目标,即使是想要在这滚滚红尘人世间有所成就和实现,也需具备这四种人格能力。

“慈悲”代表一种原动力,或者是幼时贫困的家庭,辛劳的父母而在内心升起一种希望不再让父母受苦的悲心,进而有了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愿力”,进而通过努力学习或努力工作不断积攒、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最后通过“力行”做出一番事业和成绩实现最初的愿望。

 

 

 

附:手持智慧利剑的文殊菩萨   骑着白象的普贤菩萨

智·悲·愿·行   智·悲·愿·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