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守贞”

标签:
守贞心理情感 |
分类: 《开启·心世界》 |
武汉38岁处女女硕士涂世友创办了一个“雅品贞操网”,倡导23岁以下青少年婚前守贞。
她在网站上对自己的介绍是:“无恋史、外表端正、武汉同一高校本、硕(学历),三十几度春秋悠悠守贞路,气节震天撼地,风骨超凡绝俗,滚滚功名利禄全当浮云眼前飘,阳光又快乐,分享守贞心得···”并晒出她在医院做的处女鉴定。
学新闻出身的涂硕士让自己一夜成名,同时也获得骂声一片。
笔者无意对其的举动做出道德评判,在此以心理学的视角对“守贞”提出一些看法和疑问。
1-
“守贞”的初衷是好的,为了是得到幸福的婚姻和人生。
我也会对年轻的女性会说:“你珍惜自己多一些,将来你的伴侣珍惜你也会多一些。”
然而,守贞是为谁而守的呢?
是为了自己对心中理想爱情和婚姻的憧憬?还是未来的丈夫(或妻子)?如果是前者,那么爱情和婚姻让你失望了呢?会不会由性守贞走向性放纵呢?
将如果是后者,会不会给对方很大的压力和心理负担?
“守贞”如果变成一种心理和道德上的优越感,不能说是有些心理变态,但起码还是有些心理失衡的。
2-“守贞”了,以后的婚姻就一定会幸福吗?
婚姻的幸福取决于一个人爱与被爱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只有在恋爱和亲密关系的实践中获得。
在大学做关于爱情的讲座的时候,我常会鼓励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和抱着认真的态度的基础上谈恋爱,学习爱与被爱的能力。所以当看到涂硕士的自我介绍中的“无恋爱史”时,不免对其以后亲密关系和婚姻幸福的能力有很大的质疑和担心。
青少年需要的是性的学习而不是性道德的恐吓。
更需要的是了解学习关于亲密关系的智慧和爱与被爱的艺术。
3-青少年需要善巧的性教育,而不是粗暴的性恐吓。
“性”不是可怕的洪水猛兽,而是我们每个人需要学习和了解的重要的人生的功课。
一味的提倡贞操对减少青少年的危险性行为没有很大的正面作用,美国曾在2006年斥巨资进行了大规模贞操教育,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在荷兰等北欧国家,通过开放和有控制的性教育,在减少性传播疾病和未婚先孕上却成效显著。
我并不反对“守贞”,因为在守贞之下,必然是一个人对内心美好憧憬的一种坚持和守望。
但是我反对愚昧和教条式的“守贞”。因为那让我想起旧中国吃人的旧礼教和文革岁月。
现代人应该有这样的一种能力: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找到并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方向。而不是外界强加给自己的。
我相信:每个人有自己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力。
只是,我们得为我们自己的选择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