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归属与救赎

标签:
电影心灵 |
分类: 《电影·疗愈心灵》 |
人其实最怕的不是死,而是没有归属感孤独的死。归属感,会让人冲破孤独的封锁而融入一个更大的整体之中。--心理师·李楠
影片《十月围城》是导演陈德森十年的一个梦。
这部电影的诞生的曲折过程足够再拍一部电影。在几度放弃与崩溃的边缘时,陈德森遇到一个神秘的印度人,聊起这十年来因为《十月围城》而遭遇的波折痛苦。印度人听完,问他:“中国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孙中山这个人?这个革命是不是死了很多人?”陈德森说是,印度人劝他:“不如去这个人的陵墓拜拜吧,起码让人家知道你在拍什么。 ”
于是陈德森只身来到南京,冒雨拜谒中山陵。没有打伞的他和其他游客有些不同,一到景区就直奔中山陵,鞠了三个躬,闭着眼睛念念有词了三分钟,之后又深深鞠了三个躬,磕过头,匆忙离开。
五个月后,《十月围城》顺利拍摄完成。
故事并不复杂,影片讲述了1905年的香港,一群人为了保护一个人(孙中山)而献出生命的过程。而从心理学看,《十月围城》讲述的是,许多不同的人寻找自己生命归属的过程。
归属感,对于一个人来说,就像是家之于人的心灵。与其说人最怕的是死,不如说人最怕的是孤独的而没有归属感的死去。没有归属感的生命,宛如行尸走肉,就像影片前半段中沉溺于大烟和痛苦中的刘郁白(黎明)和为了钱什么都可以干的赌徒混子沈重阳(甄子丹)。
当刘郁白又拿回自己曾经的铁扇时,当沈重阳看到自己的女儿时,一股力量穿透他们早已经麻木冷漠的心灵,于是,他们也许都不知道孙中山是干什么的,但是却可以凭借这次保护的仪式,来找回自己曾经生命的尊严与生命的归属,完成对自己生命的救赎。
于是,当刘郁白最后战死之前,他看到的是他曾经深爱的女人迎接他的归去;
当已经被打的惨不忍睹的沈重阳带着女儿对他的微笑,撞向阎孝国的马时,他们都通过最后的死的仪式,完成了自我心灵与生命的救赎。
年轻的邓四弟(谢霆锋)和方红(李宇春)更不认识孙中山是谁是干什么的。邓四弟只知道这是对他如父亲一样的老板李玉堂(王学圻)要做的事,那么不管再危险也无所畏惧;方红只知道,父亲(任达华)是为了保护这个人而死的,她要完成父亲的心愿,然后再带父亲回天津老家。
他们的死很可惜,然而就像心理学所发现的,孩子是最忠诚于父母的一样,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归属。他们带着内心深深的而有些盲目的爱,完成了对自己归属感的忠诚。
和他们一样的,还有做了孙中山替身的李重光(王柏杰),他的归属感和前面的几个不一样,他明白孙中山是干什么的,但是他还是个孩子,所以在整个的过程中,他战栗着,恐惧着。也许别人会为他们年轻的生命的逝去而感觉可惜和不值。然而对于他们自己来说,值了。
来刺杀孙中山的清廷将领阎孝国(胡军),从他对老师陈少白(梁家辉)始终的尊重,从他直奔孙中山,并不想杀害其他人上都可以看到阎孝国也不是一个坏人。他的强大不止是武功高强,他对自己内心所信仰的也十分坚定,他的意志一点儿也不少于那些三民主义的革命志士。在死前一刻,他坚信自己已经除掉孙文,欣慰的说着“孙贼已死,学生报国了” ,完成他对自己归属感的忠诚,心满意足而死。
······
有人说,人之所以能够抵抗诱惑,是因为那个诱惑不够大。
我想说,只要人自己认为值得,献出生命的死亡其实也并不可怕。人其实最怕的不是死,而是没有归属感孤独的死。归属感,会让人冲破孤独的封锁而融入一个更大的整体之中。所以你会看到文中所描述的每个死去的人,要么是微笑的死去,要么是完成心愿而无憾的死去。
人具有生物性,也具有神性。说人具有生物性,是人和其它普通生物一样具有趋利避害,贪生怕死的生物本能;说人具有神性,是因为人这种生物的内心,能够有一种更深沉的力量与精神,凌驾于生死之上。
于是死亡对其他生物来说也许是毁灭性的。
然而对于人来说,则是完成自我归属与救赎的生命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