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察·正念的基础与究竟

标签:
心灵正念文化 |
分类: 《国学·疗愈心灵》 |
觉察,会将你从对未来的担忧、过去的回忆中拉回到当下的存在中。心理师·李楠
觉察,是生命觉醒的开始。
觉察,是你开始不再成为你心的奴隶的开始。
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的精神能量都会向外界投放,觉察让我们将外放的心,向内收回。面向自己。
觉察,会将你从对未来的担忧、过去的回忆中拉回到当下的存在中。
‘觉察’,简单的说就是观照、看着自己。
不判断,不取舍当下发生的一切。完全去经历自己生命中当下发生的一切而不抗拒,不排斥。
一觉察自己的身体:
可以选择舒服的坐着,然后觉察自己的呼吸,在一呼一吸之间,呼气的时候觉察到在呼气,吸气的时候觉察到在吸气,只需要静静的看着自己的一呼一吸。不需要用力,也不需要干涉,只需要静静的观照着自己的呼吸。
接下来继续可以觉察自己的身体的每一个部分,觉察每一个部位,它是紧张的,还是放松的。不需要用力和抗拒,紧张的就觉察到紧张,放松就觉察放松。可以这样从头到脚的做身体的觉察扫描。
在走路的时候,试着觉察,自己的步伐是匆忙的,还是从容的,是用力的,还是放松的,不需要用力和抗拒,就只是单单的觉察,就好。
在我们吃饭的时候,我们要觉察到自己,每一口的食物的味道,不要急忙的咽下去。在你说话的时候,也要觉察你的话语是急切的,还是舒缓的,是快的,还是慢的。这样,你渐渐的就会找到你自己的‘说话的节奏’。眼神也是,当你本能反应的去看的时候,觉察你的眼神中的内容,是从容的,是平静的,还是惶恐的,是疑惑的,还是是自我保护的。
二
进一步,觉察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这对于我们成为我们自己心的主人是至关重要的。
当心中感受快乐的时候,觉察那个快乐;当心中哀伤的时候,觉察那个哀伤;当心中出现欲望的时候,别急着去满足它,试着先去觉察那个欲望本身;当心中出现憎恨自己或别人的感受时,也觉察那个憎恨;
我们往往在自己情绪来的时候,觉察不了,结果就顺着我们的情绪的控制,而做出会让我们后悔的事情来。比如,我们在生气的时候,不能觉察和控制,而乱发脾气。比如在我们‘欲望’来的时候,我们往往下意识的就去匆忙的‘满足’它。
其实,这个时候,正是我们觉察的下手处。我们静静的觉察着我们心中出现的‘情绪’和‘欲望’,不要去做‘道德判定’和抗拒。只是看着它,并不要在它的驱使下去‘行动’,只是和它共同存在。·如果你能够做到了,那就是非常伟大的一个突破。你开始不再是你情绪和欲望的奴隶,你开始,可以驾驭你的情绪和欲望了。
三
人类的心灵与精神的痛苦的根源,来自于我们内心所相信的信念也许是错的。
人类是一个存在在二元对立的世界。
有男女,有好坏,有对错,有高低,有善恶,有爱恨,有美丑,有生死等种种对立···
有二元对立,就是一种分裂和看不见的冲突。
这样的二元对立与分裂,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同样存在。
我们会无意识的接受自己的阳光的一面,然而我们也会无意识的排斥和抗拒我们内心“阴影”的一面。
但是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中,我们内心的‘阴影’是不被接纳的。是被我们自己所排斥的。打个比方就像每一个人都做过‘鬼梦’,其实,从心理学意义来说,我们梦中的梦的魔鬼,就是我们自己压抑住的不能接受自己的阴影的一面。
在佛陀的传记中记载着,释迦牟尼在最后觉悟成佛的前夜里,有各种魔鬼来扰乱它,阻止他成佛。魔鬼幻化美女诱惑释迦牟尼,用恐吓威胁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没有选择和这些魔鬼战斗,也没有跟从这些魔鬼,他始终安住正念中如如不动,最终成佛。
从心理学来看这个过程,那些魔鬼也可以理解为释迦牟尼的“心魔”。在经过最后的“自我整合”后,释迦牟尼超越了人类的二元对立分裂的信念系统,而成为了这地球上第一个觉悟的人,被称之为佛。
释迦牟尼用正念和觉察,来慢慢的体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四法印”“缘起性空”“十二缘起”“般若空性”“如来藏”等等并不是释迦牟尼自己想出来,创造出来的,而是他自己在正念中体验到的观察到的宇宙人生的基本规律与真相。
我们内心所相信的,往往是父母老师教育我们的,或者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承。
也就是说,我们其实是在用别人的眼睛来看世界。
我们需要,通过觉察和正念,来检查我们所内心所相信的是否真正正确。
我们需要用自己的眼睛来真正看清楚这个世界。
觉察,是正念的基础,
觉察,也是正念的究竟。